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4页 |
一、传统的可观察性概念及范弗拉森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| 第14-20页 |
(一) 观察与理论的二分 | 第14-16页 |
1、经验主义视域中的观察概念 | 第14-15页 |
2、基于语言逻辑分析的中性观察 | 第15-16页 |
(二) 观察与理论的合一 | 第16-18页 |
(三) 范弗拉森对传统可观察性概念的批判 | 第18-20页 |
二、范弗拉森对可观察性概念的分析 | 第20-25页 |
(一) 范弗拉森对可观察性概念的规定 | 第20-23页 |
(二) 可观察性概念在范弗拉森思想中的地位 | 第23-25页 |
三、可观察性概念的理论价值 | 第25-35页 |
(一) “可观察性”作为反科学实在论论证的依据 | 第25-28页 |
1、对“最佳说明的推理”规则的批判 | 第25-26页 |
2、对“科学说明限制”的批判 | 第26-27页 |
3、对赖欣巴赫“共因原则”的批判 | 第27页 |
4、对普特南“奇迹论证”的达尔文式批判 | 第27-28页 |
(二) 可观察性与经验充分性 | 第28-31页 |
1、可观察性是经验充分性的基础 | 第28-30页 |
2、可观察性提供理论的经验基础 | 第30-31页 |
(三) 可观察性与语义学理论观 | 第31-32页 |
(四) 可观察性与拯救现象 | 第32-35页 |
四、可观察性概念的局限性 | 第35-42页 |
(一) 国内外学者对范弗拉森“可观察性”概念的批判 | 第35-39页 |
1、可观察性与不可观察性的界线具有不合理性 | 第35-37页 |
2、观察问题的论证具有不充分性 | 第37-38页 |
3、割裂了观察与抽象间的紧密联系 | 第38-39页 |
(二) 本人的一些批判和反思 | 第39-42页 |
五、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