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30页 |
| ·引言 | 第9-10页 |
| ·柴油机发展的制约因素 | 第10-13页 |
| ·柴油低温燃烧技术 | 第13-20页 |
| ·柴油低温燃烧概念的引入 | 第13-15页 |
| ·燃油/空气混合过程强化新技术 | 第15-20页 |
| ·柴油低温燃烧概念的发展近况 | 第20-27页 |
| ·柴油HCCI燃烧的发展近况 | 第20-21页 |
| ·柴油LTC燃烧的发展概况 | 第21-27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27-30页 |
| 第二章 高效清洁柴油燃烧系统总体研究方案 | 第30-43页 |
| ·基本思路和方案 | 第30-38页 |
| ·单缸模拟增压进气系统 | 第32-33页 |
| ·单缸燃油供应系统 | 第33-35页 |
| ·Bosch高压共轨电控喷油器 | 第34页 |
| ·Bosch高压油泵 | 第34-35页 |
| ·共轨管 | 第35页 |
| ·单缸排气EGR系统 | 第35-36页 |
| ·单缸可变气门系统 | 第36-37页 |
| ·基于微机的多脉冲复合喷射控制系统 | 第37-38页 |
| ·发动机燃烧参数采集分析系统 | 第38页 |
| ·清洁高效柴油燃烧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| 第38-42页 |
| ·单区放热模型的基本假设 | 第38-39页 |
| ·数学描述 | 第39-40页 |
| ·气缸容积约束方程 | 第40页 |
| ·传热量的计算 | 第40-41页 |
| ·燃烧过程相关评价参数的定义 | 第41-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三章 基于间隔调制的多脉冲喷油模式预混燃烧过程研究 | 第43-70页 |
| ·研究概述 | 第43-44页 |
| ·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| 第43页 |
| ·基本研究方法 | 第43-44页 |
| ·基本试验方案 | 第44页 |
| ·基于能量平衡法的未燃油滴损失分析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·典型喷油模式的调制 | 第45-49页 |
| ·基于间隔调制喷油模式的预混燃烧排放及热效率分析 | 第49-56页 |
| ·φ≤0.26 时各调制喷油模式的排放和热效率分析 | 第49-52页 |
| ·0.26≤φ≤0.31 时各调制喷油模式的排放和热效率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·φ≥0.35 时各调制喷油模式的排放和热效率分析 | 第54-56页 |
| ·间隔调制喷油模式对未燃油滴损失率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| ·间隔调制喷油模式对预混燃烧着火始点和放热过程的控制 | 第58-64页 |
| ·喷油定时对着火始点和放热过程的控制 | 第58-60页 |
| ·喷油模式对着火始点和放热过程的控制 | 第60-64页 |
| ·间隔调制喷油模式预混燃烧的压力升高率特征 | 第64-66页 |
| ·“分子重整”型复合燃烧过程的实现 | 第66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70页 |
| 第四章 物理因素对“分子重整”型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 | 第70-95页 |
| ·基本研究方案 | 第70-71页 |
| ·预混喷油模式对“分子重整”型复合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 | 第71-80页 |
| ·预混喷油模式对复合燃烧过程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| ·预混喷油模式对预混和主喷燃油耦合燃烧过程的影响 | 第76-80页 |
| ·喷油压力和主喷定时对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 | 第80-84页 |
| ·喷油压力对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| ·主喷定时对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 | 第82-84页 |
| ·后喷喷油策略对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 | 第84-87页 |
| ·进气压力对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 | 第87-90页 |
| ·“分子重整”型复合燃烧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| 第90-9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| 第五章 物理、化学因素对柴油燃烧过程的协调控制机理研究 | 第95-109页 |
| ·研究概述 | 第95-96页 |
| ·可变气门技术对“分子重整”型复合燃烧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 | 第96-99页 |
| ·物理、化学因素的耦合对柴油燃烧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 | 第99-107页 |
| ·喷油策略和可变气门技术的耦合作用研究 | 第100-103页 |
| ·喷油策略、VVT和EGR的耦合作用研究 | 第103-10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| 第六章 全文总结 | 第109-11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1-119页 |
|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19-121页 |
| 致谢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