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论 | 第9-13页 |
本雅明生平及著述简介 | 第9-10页 |
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客观因素 | 第13-21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的文艺生产思想 | 第13-15页 |
第二节 布莱希特:生产美学 | 第15-18页 |
第三节 对苏俄文化及知识分子状况的考察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21-37页 |
第一节 文艺生产力:技术 | 第22-25页 |
第二节 技术引发三种叙事形式的变化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特征 | 第27-33页 |
一 “光韵”的消逝 | 第28-30页 |
二 机械复制技术的典型代表:电影 | 第30-33页 |
第四节 阿多诺与本雅明的争论 | 第33-37页 |
第三章 对资本主义文化生产及法西斯政治美学化的批判 | 第37-47页 |
第一节 以波德莱尔为视角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考察 | 第37-40页 |
第二节 对德国法西斯主义政治美学化的批判 | 第40-43页 |
第三节 资本主义时代的“体验” | 第43-47页 |
结束语 | 第47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