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江古镇的风貌保护与恢复--以黄龙溪古镇为例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选题缘起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调查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比较分析 | 第14页 |
·综合分析 | 第14页 |
·理论联系实际 | 第14页 |
·古镇及其相关概念 | 第14-17页 |
·聚落与聚居 | 第14-15页 |
·城镇的概念 | 第15页 |
·古镇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·临江古镇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临江古镇的布局与风貌特征解析 | 第17-47页 |
·临江古镇的生长与发展 | 第17-22页 |
·江河与村镇聚落的相依关系 | 第17-18页 |
·临江古镇的形成与生长 | 第18-19页 |
·影响临江古镇生长的因素 | 第19-22页 |
·临江古镇的平面空间布局 | 第22-28页 |
·临江古镇的选址 | 第22-24页 |
·平面布局 | 第24-27页 |
·空间布局 | 第27-28页 |
·临江古镇风貌的构成要素 | 第28-29页 |
·临江古镇风貌要素的表征特点 | 第29-42页 |
·环境景观的风貌特征 | 第29-33页 |
·街巷的风貌特征 | 第33-36页 |
·节点空间的风貌特征 | 第36-38页 |
·建构筑物风貌特征 | 第38-40页 |
·建筑材料与技术表征特点 | 第40-42页 |
·临江古镇风貌特色 | 第42-47页 |
·临江街巷的亲水性 | 第42-43页 |
·临江空间的独特性 | 第43-45页 |
·临江立面的丰富性 | 第45-47页 |
第3章 黄龙溪古镇的布局与形态特征 | 第47-66页 |
·黄龙溪古镇的概况 | 第47-48页 |
·古镇概况 | 第47-48页 |
·历史沿革 | 第48页 |
·黄龙溪古镇的风貌特色 | 第48-54页 |
·历史街区 | 第49-50页 |
·民居建筑 | 第50-51页 |
·佛教寺庙 | 第51-52页 |
·古迹遗址 | 第52页 |
·古树名木 | 第52-53页 |
·古风民俗 | 第53-54页 |
·黄龙溪古镇的布局与形态特征 | 第54-66页 |
·黄龙溪古镇的总体布局 | 第54-55页 |
·黄龙溪古镇的空间形态 | 第55-64页 |
·黄龙溪古镇的临江空间形态 | 第64-66页 |
第4章 黄龙溪古镇的风貌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| 第66-76页 |
·黄龙溪古镇风貌保护调研 | 第66-69页 |
·黄龙溪古镇风貌保护存在的问题 | 第69-73页 |
·空间格局肌理的变动 | 第69-70页 |
·建筑总体风貌的破坏 | 第70-71页 |
·临江环境的改变与恶化 | 第71-73页 |
·黄龙溪古镇风貌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73-76页 |
·水运交通的衰落 | 第73-74页 |
·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| 第74页 |
·旅游产业发展的冲击 | 第74-76页 |
第5章 黄龙溪古镇的风貌保护与恢复的探索与思考 | 第76-103页 |
·国内相关古镇保护经验的借鉴 | 第76-80页 |
·黄龙溪古镇风貌保护与恢复对策 | 第80-86页 |
·风貌保护与恢复思路 | 第80-82页 |
·风貌保护与恢复目标 | 第82页 |
·风貌保护与恢复内容 | 第82-86页 |
·黄龙溪古镇风貌保护与恢复的实践 | 第86-98页 |
·古镇整体风貌保护 | 第86-87页 |
·重点街巷风貌整治设计 | 第87-90页 |
·临江风貌保护与恢复 | 第90-98页 |
·对临江古镇风貌保护与恢复的思考 | 第98-103页 |
·政策管理层面 | 第98-99页 |
·保护理念层面 | 第99-100页 |
·技术手段层面 | 第100-103页 |
结语 | 第103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8页 |
附录1 黄龙溪古镇风貌保护民意调查问卷 | 第108-11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