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隋、唐至清前期(581~1840年)论文--宋:北宋(960~1127年)论文

北宋皇宫宿卫禁军诸问题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绪论第9-15页
 一、研究现状及意义第9-12页
 二、研究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第12页
 三、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第12-13页
 四、基本观点与创新之处第13-15页
第一章 北宋之前宫禁卫队的沿革第15-34页
 第一节 “禁卫”概念的阐释第15-18页
  一、北宋皇宫宿卫禁军概念之界定第15-16页
  二、历史时期“禁卫”范围的变化第16-18页
 第二节 先秦至隋唐时期禁卫沿革概述第18-29页
  一、先秦时期第18-20页
  二、秦汉时期第20-23页
  三、魏晋时期第23-25页
  四、隋唐五代时期第25-29页
 第三节 北宋之前皇宫禁卫发展的规律特征第29-34页
  一、禁卫军队建立的现实性第29-30页
  二、禁卫军队发展的复杂化第30-31页
  三、禁军名称范围逐渐扩大化第31-32页
  四、禁卫军队的军事性与礼仪性第32-34页
第二章 北宋皇宫、皇帝与皇宫宿卫禁军状况分析第34-55页
 第一节 北宋的皇宫与皇帝第34-41页
  一、北宋的皇宫与禁卫第34-38页
  二、北宋皇帝与宿卫禁军第38-41页
 第二节 北宋皇宫宿卫禁军的基本组成第41-48页
  一、北宋的宿卫禁军第41-43页
  二、北宋皇宫宿卫禁军基本组成第43-48页
 第三节 御前忠佐军头司与骐骥院禁军第48-51页
  一、御前忠佐军头司禁军第48-50页
  二、骐骥院禁军与其它扈从人员第50-51页
 第四节 禁军三衙与北宋皇宫宿卫的关系第51-55页
  一、三衙禁军有宿卫皇宫的职责第51-53页
  二、三衙禁军与皇宫宿卫之关系第53-55页
第三章 北宋殿前禁军与诸班直渊源考论第55-68页
 第一节 殿前军产生时间辨析第55-60页
  一、殿前军非始于后周显德之整军第55-57页
  二、“殿前”番号可追溯至唐代第57-58页
  三、殿前禁军与晚唐五代藩镇亲兵之关系第58-59页
  四、北宋殿前班直禁军简说第59-60页
 第二节 北宋禁军诸“班”、“直”称呼考察第60-68页
  一、关于“诸班”称呼意旨第61-64页
  二、关于“诸直”称呼意旨第64-65页
  三、以“诸班”泛指“诸班直”的情况第65-66页
  四、“诸班”、“诸直”称呼与唐宋社会之变化第66-68页
第四章 北宋皇宫宿卫诸班直禁军的组织体制与番号沿革第68-85页
 第一节 北宋诸班直禁军的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第68-76页
  一、北宋诸班直禁军的组织形式第68-72页
  二、北宋诸班直禁军之管理体制第72-75页
  三、班直禁军于北宋皇宫宿卫之地位第75-76页
 第二节 北宋诸班直禁军沿革及编制略考第76-85页
  一、诸班之殿前指挥使等第76-79页
  二、诸班之金枪等禁军第79-83页
  三、殿前司之诸直禁军第83-85页
第五章 北宋皇宫宿卫之皇城司与宽衣天武禁军第85-103页
 第一节 北宋皇城司禁军第85-94页
  一、皇城司之渊源第85-88页
  二、北宋皇城司禁军第88-92页
  三、北宋皇城司禁军于皇宫宿卫之地位第92-94页
 第二节 宽衣天武禁军第94-103页
  一、宽衣天武是北宋皇宫宿卫禁军之一第94-95页
  二、天武禁军渊源、发展第95-99页
  三、北宋宽衣天武禁军的人员状况第99-100页
  四、宽衣天武禁军强烈的礼仪性第100-103页
第六章 北宋皇宫宿卫禁军召募拣选及待遇第103-118页
 第一节 召募拣选之政策第103-112页
  一、禁军的召募政策第103-105页
  二、班直禁军的召募拣选政策第105-107页
  三、班直禁军复杂的来源第107-109页
  四、皇城司禁军的召募拣选政策第109-112页
 第二节 北宋皇宫宿卫禁军待遇等制度第112-118页
  一、皇宫宿卫禁军的待遇第112-114页
  二、现实存在之问题第114-118页
第七章 北宋皇宫宿卫禁军特征略述第118-133页
 第一节 “崇文抑武”治国方针与北宋禁军的“防制”政策第118-123页
  一、“崇文抑武”治国方针第118-120页
  二、北宋禁军的“防制”政策第120-121页
  三、北宋皇宫宿卫禁军政策的特征第121-123页
 第二节 北宋皇宫宿卫禁军的基本特征第123-133页
  一、二元化的统率机构第124页
  二、将不专兵的领兵机制第124-126页
  三、循谨的帅臣将官第126-127页
  四、重视禁兵之选拔、校阅与训练第127-130页
  五、森严的等级与法纪第130-131页
  六、优厚的俸禄待遇第131-133页
结语第133-138页
参考文献第138-144页
后记第144-146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46页

论文共1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传播研究(1884-1949)
下一篇:后秦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