沪西小沙渡研究(1899—1949)
内容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8页 |
绪论 | 第8-16页 |
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二 学术回顾和资料概况 | 第10-13页 |
三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四 基本思路与框架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小沙渡概貌及工业化进程 | 第16-38页 |
第一节 小沙渡地理位置和地名演变 | 第16-20页 |
一 地理方位和名称由来 | 第16-17页 |
二 小沙渡地名的演变 | 第17-20页 |
第二节 小沙渡工业化进程 | 第20-38页 |
一 小沙渡工业区的形成和动因 | 第20-26页 |
二 个案研究:内外棉在小沙渡的拓展和经营 | 第26-38页 |
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 | 第38-76页 |
第一节 小沙渡城区的扩展和建设 | 第38-49页 |
一 越界筑路 | 第38-41页 |
二 公用事业的发展 | 第41-45页 |
三 口述:老上海印象中的小沙渡房地产业和典当行 | 第45-49页 |
第二节 小沙渡城区的宗教场所 | 第49-57页 |
一 玉佛寺 | 第49-52页 |
二 沪西清真寺 | 第52-57页 |
第三节 小沙渡城区的日本侨民 | 第57-64页 |
一 日侨来源 | 第57-58页 |
二 日侨生活 | 第58-64页 |
第四节 小沙渡城市化进程中的“两重天” | 第64-76页 |
一 “药水弄”——典型的棚户区 | 第64-71页 |
二 “大自鸣钟”——沪西商业中心 | 第71-76页 |
第三章 工人生存状况和工人运动 | 第76-115页 |
第一节 小沙渡工人的生存状况 | 第76-93页 |
一 工人来源及工作环境 | 第76-81页 |
二 工人收入与日常生活 | 第81-87页 |
三 工人的教育、婚姻信仰、文化娱乐 | 第87-93页 |
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小沙渡的早期活动 | 第93-101页 |
一 小沙渡工人登上历史舞台 | 第93-94页 |
二 马克思主义在小沙渡的传播 | 第94-97页 |
三 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建立 | 第97-101页 |
第三节 如火如荼的小沙渡工人运动 | 第101-115页 |
一 从“二月”罢工到“五卅”运动 | 第101-109页 |
二 继承传统,抗争不断 | 第109-112页 |
三 小沙渡工人运动的特点 | 第112-115页 |
结语 | 第115-119页 |
附录 | 第119-125页 |
参考资料 | 第125-133页 |
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33-134页 |
后记 | 第134-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