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·研究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保障失地农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 | 第10页 |
·失地农民为国家经济发展承担巨大发展成本 | 第10页 |
·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广州市番禺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| 第11-20页 |
·广州市番禺区的基本情况 | 第11页 |
·广州市番禺区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 | 第11-17页 |
·时间的矛盾 | 第15-16页 |
·量的矛盾 | 第16页 |
·质的矛盾 | 第16页 |
·年龄、性别的矛盾 | 第16-17页 |
·对失地农民生活、生存需求风险评估 | 第17-18页 |
·对失地农民现在生活需求的风险评估 | 第17页 |
·对失地农民未来生活评估 | 第17页 |
·对失地农民自身能力建设的风险评估 | 第17-18页 |
·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| 第18页 |
·失地农民对社会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对经济发展的滞后效应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对社会稳定构成危险,增加社会管理成本 | 第18-19页 |
·失地农民就业必须面对的两个突出问题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基本理论 | 第20-26页 |
·传统的失业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传统的就业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以扩张需求为手段的充分就业理论 | 第21页 |
·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理论 | 第21页 |
·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人力资源政策理论 | 第21页 |
·提供便利就业的公共就业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主张消除福利政策负效应理论 | 第22页 |
·我国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特点 | 第22页 |
·现行法定安置途径难以顺利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| 第22-24页 |
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 | 第23页 |
·用地单位安置 | 第23页 |
·货币安置 | 第23-24页 |
·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的情况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优势分析 | 第24页 |
·弱势分析 | 第24页 |
·威胁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机会分析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失地农民对就业安置的要求 | 第26-33页 |
·失地农民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| 第26-27页 |
·失地农民对政府征地补偿和就业安置的期望 | 第27-30页 |
·大部分失地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用 | 第28页 |
·大多数失地农民认为征地补偿偏低 | 第28-29页 |
·失地农民希望政府解决他们的就业出路 | 第29页 |
·失地农民希望获得社保待遇或生活保障 | 第29-30页 |
·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| 第30-31页 |
·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就业意愿 | 第30页 |
·部分失地农民尚未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| 第30-31页 |
·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| 第31-33页 |
·企业的绝大多数岗位被外来工占据 | 第31页 |
·劳动力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,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 | 第31-32页 |
·企业用工存在较多不规范行为,失地农民宁愿从事自由职业都不愿意进厂打工 | 第32页 |
·农民失地的速度相对较快,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工作却一度相对滞后 | 第32-33页 |
第五章 对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 | 第33-43页 |
·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| 第33-34页 |
·缩小贫富差距,加强社会保障,促进社会、国民经济均衡与和谐的发展战略 | 第34页 |
·加强计划性战略 | 第34-35页 |
·开展失地农民和企业就业岗位调查登记,及时做好就业服务 | 第35页 |
·鼓励用人单位聘用失地农民 | 第35页 |
·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战略 | 第35-36页 |
·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战略 | 第36-38页 |
·发展基础教育 | 第36-37页 |
·发展职业技能培训 | 第37-38页 |
·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| 第38-39页 |
·深化土地制度改革,扩大土地所有者的权益 | 第39-41页 |
·严格土地征用的审批制度 | 第39-40页 |
·建立长效的土地增值利益分享机制 | 第40-41页 |
·寻找新土地发展失地农民就业 | 第41页 |
·坚持总揽全局,统筹兼顾的发展战略 | 第41-43页 |
结束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