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综述 | 第8-20页 |
·引言 | 第8页 |
·LED 概述 | 第8-9页 |
·LED 封装材料 | 第9-10页 |
·环氧树脂材料 | 第9页 |
·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材料 | 第9-10页 |
·有机硅材料 | 第10页 |
·硅橡胶 | 第10-12页 |
·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组分 | 第11-12页 |
·乙烯基硅油 | 第11页 |
·含氢硅油 | 第11页 |
·铂催化剂 | 第11-12页 |
·抑制剂 | 第12页 |
·加成型硅橡胶的硫化机理 | 第12页 |
·有机硅树脂 | 第12-18页 |
·MQ 树脂的概述 | 第14-15页 |
·MQ 树脂的制备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水玻璃法 | 第15-16页 |
·正硅酸乙酯法 | 第16-17页 |
·MQ 树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性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8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8页 |
·主要的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·拟采用的合成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甲基乙烯基MQ 树脂的制备 | 第20-50页 |
·引言 | 第20页 |
·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0-21页 |
·实验设备及仪器 | 第21-2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2-28页 |
·甲基乙烯基MQ 树脂的制备 | 第22-23页 |
·反应原理 | 第22-23页 |
·实验流程图 | 第23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23页 |
·甲基乙烯基MQ 树脂的红外表征 | 第23-24页 |
·含有苯基基团的甲基乙烯基MQ 树脂的紫外表征 | 第24-26页 |
·配制溶液 | 第24页 |
·紫外光谱测量 | 第24-25页 |
·MQ 树脂的紫外光谱 | 第25-26页 |
·含有苯基基团的甲基乙烯基MQ 树脂的核磁表征 | 第26页 |
·甲基乙烯基MQ 树脂的固含量测试 | 第26-27页 |
·甲基乙烯基MQ 树脂的耐热性测试 | 第27页 |
·制备MQ 树脂中一些影响因素的选择 | 第27-28页 |
·水解缩合过程中溶剂和其用量的选择 | 第27-28页 |
·催化剂用量 | 第28页 |
·水解缩合过程中萃取剂的选择 | 第28页 |
·脱水缩聚过程中除水溶剂的选择 | 第28页 |
·硅酸钠质量分数的选择 | 第28页 |
·脱水缩聚的催化剂的选择 | 第2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8-48页 |
·对MQ 树脂粘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28-36页 |
·硅酸钠水解时间 | 第29页 |
·加料次序 | 第29-30页 |
·共水解温度 | 第30-31页 |
·共水解时间 | 第31页 |
·回流时间 | 第31-32页 |
·脱水缩聚温度 | 第32-33页 |
·脱水缩聚时间 | 第33-34页 |
·催化剂的质量分数 | 第34-35页 |
·萃取剂六甲基二硅氧烷(MM)的用量 | 第35-36页 |
·对MQ 树脂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36-41页 |
·共水解温度 | 第36-37页 |
·共水解时间 | 第37-38页 |
·回流时间 | 第38-39页 |
·脱水缩聚温度 | 第39-40页 |
·脱水缩聚反应时间 | 第40-41页 |
·苯基取代基对MQ 树脂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·含有苯基取代基的MQ 树脂的制备方法 | 第41页 |
·苯基取代基用量对MQ 树脂透明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苯基取代基对热失重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热失重机理研究 | 第43页 |
·紫外光谱图比较 | 第43-44页 |
·对MQ 树脂羟基含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44-48页 |
·羟基含量的测定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催化剂的量 | 第46页 |
·脱水合聚时间 | 第46-47页 |
·脱水缩聚温度 | 第47-48页 |
·经过脱水缩聚的MQ 树脂与没有经过脱水缩聚的MQ 树脂红外图比较 | 第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三章 甲基乙烯基MQ 树脂对LED 封装补强作用的研究 | 第50-58页 |
·引言 | 第50页 |
·实验原料与试剂 | 第50页 |
·实验设备及仪器 | 第50-5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·乙烯基含量的测定 | 第51页 |
·补强LED 材料的制备 | 第51-52页 |
·拉伸强度的测定 | 第5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7页 |
·不同乙烯基含量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·MQ 树脂用量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M/Q 不同比值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