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1 前言 | 第12-14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4页 |
·研究对象:体育组织出版物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·文献资料法 | 第14-15页 |
·个案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·专家访谈法 | 第16页 |
3 文献综述 | 第16-20页 |
·关于公共关系的理论阐释 | 第16-17页 |
·关于体育公共关系、体育媒体关系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关于媒体服务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关于组织出版物、体育组织出版物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20-59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1-22页 |
·体育组织 | 第21页 |
·体育组织出版物 | 第21-22页 |
·体育组织出版物的分类 | 第22-26页 |
·媒体指南 | 第22-24页 |
·媒体指南概念的界定 | 第22页 |
·媒体指南的特点 | 第22-24页 |
·其它体育组织出版物 | 第24-26页 |
·新闻通讯 | 第24页 |
·秩序册 | 第24-25页 |
·赛程表 | 第25页 |
·说明书 | 第25页 |
·年鉴 | 第25页 |
·海报 | 第25-26页 |
·宣传册 | 第26页 |
·体育组织出版物的公共关系阐释 | 第26-35页 |
·作为体育公共关系主体的体育组织 | 第26-30页 |
·体育组织的性质和特征 | 第27页 |
·出版物有助于体育组织建立良好的形象 | 第27-29页 |
·出版物有助于体育组织实现目标 | 第29-30页 |
·作为体育公共关系客体的体育公众 | 第30-33页 |
·体育公众的定义及分类 | 第30-31页 |
·体育组织出版物与不同的体育公众 | 第31-33页 |
·作为连接主体与客体纽带的体育信息传播 | 第33-35页 |
·体育信息传播的作用 | 第33-34页 |
·出版物是体育公共关系主客体沟通的渠道之一 | 第34-35页 |
·体育组织出版物的制作 | 第35-45页 |
·媒体指南制作概述 | 第35-36页 |
·媒体指南制作人员及职责 | 第36-37页 |
·媒体指南的制作程序 | 第37-38页 |
·媒体指南的内容构成 | 第38-40页 |
·媒体指南的设计与包装 | 第40-41页 |
·个案分析:《丹佛掘金队2007—2008赛季媒体指南》 | 第41-45页 |
·内容构成 | 第41-43页 |
·设计与包装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媒体关系理念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中国体育组织出版物的现状与问题 | 第45-58页 |
·中国体育组织的媒体服务意识逐渐渗透 | 第45-46页 |
·中国体育组织尚未形成制作出版物的规范 | 第46-47页 |
·中国体育组织制作出版物的具体操作层面有待于改进 | 第47-48页 |
·个案分析 | 第48-58页 |
·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记者手册》解读 | 第48-50页 |
·《2008—2009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官方手册》解读 | 第50-52页 |
·《第49届世乒赛团体赛官方秩序册》解读 | 第52-55页 |
·《体操信息》解读 | 第55-58页 |
·美国体育组织出版物对中国的启示 | 第58-59页 |
·理念层面——树立媒体服务意识 | 第58-59页 |
·操作层面——规范运作程序 | 第59页 |
5 结论与建议 | 第59-62页 |
·结论 | 第59-61页 |
·体育组织出版物对体育组织发展的独特作用 | 第60页 |
·国外成熟体育组织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出版物运作机制 | 第60页 |
·中国体育组织出版物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| 第60页 |
·国外发达体育组织出版物对中国体育组织具有启示意义 | 第60-61页 |
·建议 | 第61-62页 |
·中国体育组织树立重视出版物的理念 | 第61页 |
·要在出版物制作细节上下足功夫 | 第61页 |
·采用合作方式进行出版物运作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附录 | 第65-66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