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现阶段劳资冲突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序言 | 第10-18页 |
一、 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二、 国内外研究劳资关系问题述评 | 第13-16页 |
(一) 国外劳资关系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(二) 国内劳资关系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三、 本文的基本框架 | 第16页 |
四、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 文献分析法 | 第16-17页 |
(二) 比较分析方法 | 第17页 |
五、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劳资冲突基本理论 | 第18-26页 |
一、 劳资关系的涵义 | 第18-19页 |
二、 劳资冲突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| 第19-20页 |
(一) 劳资冲突的涵义 | 第19-20页 |
(二) 劳资冲突的表现形式 | 第20页 |
三、 劳资冲突的相关理论 | 第20-26页 |
(一) 马克思劳资冲突根源的理论 | 第21-22页 |
(二) 国外劳资冲突根源的理论 | 第22-26页 |
第三章 中国现阶段劳资冲突的主要现状与成因 | 第26-33页 |
一、 中国现阶段劳资关系的基本现状 | 第26-28页 |
(一) 劳资关系市场化发展的微观基础初步奠定 | 第26-27页 |
(二) 劳资关系向社会化模式发展 | 第27页 |
(三) 劳动者权益损害的现象依然突出 | 第27-28页 |
(四) 劳资关系发展形势总体和谐 | 第28页 |
二、 劳资冲突多发的成因 | 第28-33页 |
(一) 劳资冲突归因为劳资双方的权力上的失衡 | 第28-29页 |
(二) 劳资双方权力和信息不对称 | 第29-30页 |
(三) 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及维权缺失 | 第30页 |
(四) 政府管理职能的不到位 | 第30-31页 |
(五) 法律体系不健全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中国现阶段劳资冲突协调的目标 | 第33-40页 |
一、 中国现阶段和谐劳资关系的内涵 | 第33-34页 |
二、 中国现阶段和谐劳资关系的特点 | 第34-36页 |
(一) 劳资关系和谐的基本点是权利均衡与利益共享 | 第34-35页 |
(二) 劳资利益最大化是劳资关系和谐的基本动因 | 第35页 |
(三) 劳资关系法制化是劳资关系和谐的必要保障 | 第35-36页 |
三、 中国现阶段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可能性 | 第36-40页 |
(一)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和谐的可能性 | 第36-38页 |
(二) 和谐稳定是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构建中国现阶段和谐劳资关系的措施 | 第40-56页 |
一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| 第40-42页 |
(一) 构建中国现阶段和谐劳资关系的现实障碍 | 第40-41页 |
(二)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难题 | 第41页 |
(三)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点建议 | 第41-42页 |
二、 改革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| 第42-45页 |
(一) 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| 第42-43页 |
(二) 改革国有垄断企业的分配制度 | 第43-44页 |
(三)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劳动民主 | 第44页 |
(四)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性经济 | 第44-45页 |
三、 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 | 第45-47页 |
(一) 合理定位政府在劳资关系中的角色 | 第45-46页 |
(二) 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| 第46-47页 |
(三) 探索劳资冲突的多元化协调机制 | 第47页 |
四、 完善调节劳资冲突的法律体系 | 第47-51页 |
(一) 健全劳资关系法律体系 | 第47-50页 |
(二) 完善劳资冲突行政调解手段 | 第50-51页 |
五、 积极发挥劳资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作用 | 第51-56页 |
(一) 劳资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特点 | 第51-52页 |
(二) 劳资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运行条件和职能 | 第52-53页 |
(三) 劳资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 | 第53页 |
(四) 充分发挥三方协调机制作用的对策 | 第53-56页 |
主要文献 | 第56-59页 |
后记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