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引言 | 第12-17页 |
| 一、解题 | 第12-14页 |
| 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| 三、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四、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第一章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历史 | 第17-34页 |
| 第一节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溯源 | 第17-21页 |
| 第二节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衍流 | 第21-34页 |
| 一 偶尔的社会事像:汉魏时期的祭祀性民间祖影像 | 第21-23页 |
| 二 敦煌"邈影"、"写真像"与唐代祭祀性民间祖影像 | 第23-27页 |
| 三 宋元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拓展 | 第27-30页 |
| 四 明清以降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鼎盛与异变 | 第30-34页 |
| 第二章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主要类型 | 第34-55页 |
| 第一节 家族结构反映下的单人祭祀性民间祖影像和多人祭祀性民间祖影像 | 第34-40页 |
| 一 敦煌P.4522v、P.2002v白描画稿:早期的单人祭影像 | 第34-37页 |
| 二 "开芳宴"图式体系的双人夫妇祭影像 | 第37-40页 |
| 第二节 权力制度制约下的单代祭祀性民间祖影像与多代祭祀性民间祖影像 | 第40-47页 |
| 一 单代祭影像、多代祭影像及其时间落差 | 第40-41页 |
| 二 明朝祭祖礼制的改革与多代祭影像 | 第41-47页 |
| 第三节 家堂、神子、宗谱:功能需求拓展下的特殊祭祀性民间祖影像 | 第47-55页 |
| 第三章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精神内涵及其文化意义 | 第55-71页 |
| 第一节 祭祀性民间影像的存在之争及性别差异 | 第55-60页 |
| 一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存在之争与祖先崇拜 | 第55-59页 |
| 二 儒学伦理与祭祀性民间祖影像中祖先形象的性别差异 | 第59-60页 |
| 第二节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圣化和世俗化 | 第60-71页 |
| 一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中祖先形象的圣化 | 第60-64页 |
| 二 民间祭影像中祖先服饰的文化内涵 | 第64-66页 |
| 三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图像表现的世俗化 | 第66-71页 |
| 第四章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绘制及其祭拜 | 第71-87页 |
| 第一节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绘制 | 第71-79页 |
| 一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绘制与传神画论、画谱 | 第71-74页 |
| 二 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的绘制表现 | 第74-76页 |
| 三 三种不同的祭祀性民间祖影像绘制方式:写生、揭帛与追容 | 第76-79页 |
| 第二节 民间祖影像的祭拜 | 第79-87页 |
| 一 民间祖影像的祭拜时间 | 第79-81页 |
| 二 民间祖影像的祭拜地点 | 第81-84页 |
| 三 民间祖影像的祭拜仪式 | 第84-87页 |
| 结语 | 第87-89页 |
| 附表1 清代民间祭影像风俗文献记载一览表 | 第89-97页 |
| 附表2 民国民间祭影像风俗文献记载一览表 | 第97-10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3-109页 |
|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、科研成果等 | 第109-110页 |
| 致谢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