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21页 |
·结合疫苗的前景 | 第14-18页 |
·细菌多糖 | 第15-16页 |
·载体蛋白 | 第16-18页 |
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-CRM197 结合疫苗 | 第18-20页 |
·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CRM197 载体质粒的构建 | 第21-3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·菌株与质粒 | 第21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1-22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2页 |
·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| 第2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2-31页 |
·目的基因的设计 | 第22-26页 |
·目的基因的扩增 | 第26-27页 |
·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 | 第27-29页 |
·连接产物的转化与筛选 | 第29-31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目的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| 第31页 |
·双酶切后得到的目的基因 CRM197 片段和载体 pBAD-DEST49 片段 | 第31-33页 |
·筛选阳性菌株 | 第33页 |
·重组质粒 pBAD-DEST49/CRM197 的双酶切鉴定 | 第33-34页 |
·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重组蛋白 CRM197 的表达 | 第36-4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6-38页 |
·实验菌株 | 第36-3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37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7页 |
·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重组 CRM197 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| 第38页 |
·SDS-PAGE 电泳 | 第38-39页 |
·重组目的蛋白表达形式鉴定 | 第39页 |
·目的蛋白表达量和诱导表达时间的关系 | 第39页 |
·不同培养基对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| 第39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4页 |
·重组蛋白 CRM197 的诱导表达 | 第39-41页 |
·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| 第41-42页 |
·目的蛋白表达量和诱导表达时间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·不同培养基对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讨论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重组蛋白 CRM197 的纯化 | 第45-5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5-46页 |
·实验菌株 | 第45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45-46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6页 |
·主要溶液配方 | 第4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6-49页 |
·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| 第46-48页 |
·重组蛋白浓度测定(Lowry 法) | 第48页 |
·重组蛋白的活性鉴定 (Western Blotting)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9-54页 |
·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| 第49-52页 |
·重组蛋白浓度测定(Lowry 法) | 第52-53页 |
·重组蛋白的活性鉴定 (Western Blotting) | 第53-54页 |
·讨论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重组蛋白与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结合 | 第56-6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6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56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5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6-60页 |
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衍生物的制备 | 第56-57页 |
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衍生物的检测 | 第57-58页 |
·肺炎链球菌多糖-重组 CRM197 结合物的制备 | 第58页 |
·结合物的理化性质测定 | 第58-60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60-63页 |
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衍生物的检测 | 第60-61页 |
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-CRM197 结合物理化性质检测 | 第61-63页 |
·讨论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、创新点、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设想 | 第64-67页 |
·结论 | 第64-66页 |
·创新点 | 第66页 |
·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设想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论文、参加科研情况说明以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