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车灯结雾及其控制的分析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1-18页 |
| ·研究课题的背景 | 第11页 |
| ·现代车灯设计的方法 | 第11-15页 |
| ·现代车灯设计中的问题 | 第11-13页 |
| ·现代车灯设计技术 | 第13-14页 |
| ·车灯热设计在车灯整体设计中的地位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| ·研究现状小结 | 第16-17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| 第1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车灯结雾机理和热设计理论基础 | 第18-36页 |
| ·水蒸气的凝结 | 第18-20页 |
| ·湿空气及其结露现象 | 第18-19页 |
| ·影响水蒸气凝结的因素 | 第19-20页 |
| ·车灯结雾原理 | 第20-22页 |
| ·车灯内部结雾本质 | 第20-21页 |
| ·车灯结雾条件 | 第21-22页 |
| ·影响车灯内部结雾的因素 | 第22-25页 |
| ·车灯自身结构及材料 | 第23-24页 |
| ·车灯工作环境 | 第24页 |
| ·车灯工作方式 | 第24-25页 |
| ·车灯物理模型 | 第25-28页 |
| ·车灯结构 | 第25-26页 |
| ·车灯内部及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 | 第26-27页 |
| ·车灯材料特性 | 第27-28页 |
| ·车灯数学模型 | 第28-33页 |
| ·车灯传热理论 | 第28-30页 |
| ·有限元软件辐射热分析的求解方法 | 第30-32页 |
| ·车灯传热数值求解基本思想 | 第32-33页 |
| ·车灯计算模型 | 第33-3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| 第3章 车灯流场的数值分析 | 第36-45页 |
| ·ANSYS/FLOATRAN软件介绍 | 第36-38页 |
| ·ANSYS/FLOTRAN流体分析功能 | 第36-37页 |
| ·流体单元介绍 | 第37页 |
| ·ANSYS/FLOTRAN分析步骤 | 第37-38页 |
| ·车灯流场的计算 | 第38-42页 |
| ·模型单元选择和网格划分 | 第38页 |
| ·基本假设和边界条件 | 第38-39页 |
| ·分析计算 | 第39-42页 |
| ·影响流动场分布的因素 | 第42-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| 第4章 车灯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| 第45-54页 |
| ·确定分析类型 | 第45页 |
| ·车灯温度场分析有限元模型 | 第45-47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| 第45-46页 |
| ·辐射角系数矩阵的生成 | 第46-47页 |
| ·边界条件和载荷 | 第47页 |
| ·车灯温度场的数值计算结果 | 第47-48页 |
| ·车灯温度场实验 | 第48-49页 |
| ·实验方案 | 第48-49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 | 第49页 |
| ·车灯透镜罩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| 第49-53页 |
| ·车灯结构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·车灯选材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车灯加工工艺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5章 车灯结雾判别方法及改进措施 | 第54-61页 |
| ·车灯结雾判别方法 | 第54-56页 |
| ·车灯结雾准则 | 第54页 |
| ·车灯临界起雾湿度 | 第54-56页 |
| ·车灯起雾试验 | 第56-58页 |
| ·试验方案 | 第56页 |
| ·试验装置 | 第56-57页 |
| ·试验结果和讨论 | 第57-58页 |
| ·车灯防雾装置介绍 | 第58-59页 |
| ·消除车灯结雾的改进措施 | 第59-60页 |
| ·降低车灯内部空气的湿度 | 第59页 |
| ·优化车灯温度场和流动场分布 | 第59-60页 |
| ·车灯材料及表面改性 | 第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| ·总结 | 第61页 |
| ·展望 | 第61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