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插图清单 | 第6-7页 |
附表清单 | 第7-8页 |
目次 | 第8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对象、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7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主要方法 | 第18-19页 |
2 文献评论 | 第19-34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| 第19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| 第19-20页 |
·循环经济理论 | 第20-24页 |
·循环经济的概念 | 第20页 |
·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循环经济的原则 | 第21-22页 |
·循环经济的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循环经济模型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循环经济应用研究 | 第24页 |
·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概况 | 第24-27页 |
·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| 第27-28页 |
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| 第28-31页 |
·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| 第31页 |
·循环经济评价研究 | 第31-32页 |
·循环经济政策研究 | 第32-34页 |
3 我国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4-41页 |
·我国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| 第34-36页 |
·我国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我国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总体评价 | 第38-39页 |
·我国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 | 第39-41页 |
4 国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| 第41-45页 |
·美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| 第41页 |
·日本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| 第41-42页 |
·德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| 第42-43页 |
·加拿大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| 第43-45页 |
5 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| 第45-56页 |
·公司基本情况 | 第45页 |
·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| 第45-48页 |
·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现有模式 | 第48页 |
·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的现有成效 | 第48-51页 |
·资源产出率 | 第49页 |
·能源消耗 | 第49-50页 |
·主要原材料消耗 | 第50页 |
·资源利用 | 第50-51页 |
·公司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障碍因素 | 第51-55页 |
·循环经济观念还未深入人心、重视程度仍然不高 | 第51-52页 |
·资源开发的深度、广度不够 | 第52-53页 |
·资源利用不充分 | 第53页 |
·节能减排的力度不够 | 第53-55页 |
·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现有模式的缺陷 | 第55-56页 |
·循环的不系统 | 第55页 |
·循环的不均匀 | 第55页 |
·循环的不彻底 | 第55页 |
·市场链的接续问题 | 第55-56页 |
6 平朔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以及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| 第56-64页 |
·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| 第56-61页 |
·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| 第56-59页 |
·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,实施露井联采,向深层次发展 | 第59页 |
·加大资源利用率,发展煤炭综合利用产业链 | 第59-60页 |
·延伸产品下游环节,发展建材产业链 | 第60页 |
·加大节能减排,推进土地复垦,打造农、林、养殖业产业链 | 第60-61页 |
·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| 第61-64页 |
·观念与战略上的突破与创新 | 第61页 |
·工业产业链的突破与创新 | 第61-62页 |
·技术供给与选择的突破与创新 | 第62页 |
·市场营销的突破与创新 | 第62-64页 |
7 平朔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的研究 | 第64-67页 |
·支撑条件的总体分析 | 第64页 |
·政策和制度的支撑条件 | 第64页 |
·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条件 | 第64-65页 |
·资金支撑条件 | 第65页 |
·内外部发展环境支撑条件 | 第65-67页 |
8 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的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8页 |
·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| 第67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67页 |
·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67-68页 |
结语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