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9-29页 |
1.犬瘟热病原学 | 第9页 |
2.临床症状 | 第9-11页 |
·犬瘟热的临床特征 | 第9-10页 |
·犬瘟热临床类型 | 第10-11页 |
·根据临床发病程度,可以分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类 | 第10页 |
·根据病理变化,可以分为卡他型、皮疹型和神经型等类型 | 第10-11页 |
3.病理变化 | 第11-15页 |
·大体肉眼变化 | 第12-13页 |
·心脏病理变化 | 第12页 |
·肝脏病理变化 | 第12页 |
·脾脏病理变化 | 第12页 |
·肺脏病理变化 | 第12页 |
·肾脏病理变化 | 第12-13页 |
·肠道病理变化 | 第13页 |
·淋巴结变化 | 第13页 |
·脑组织变化 | 第13页 |
·病理组织学变化 | 第13-15页 |
·心脏组织学变化 | 第13页 |
·肝脏组织学变化 | 第13页 |
·脾脏组织学变化 | 第13-14页 |
·肺组织学变化 | 第14页 |
·肾脏组织学变化 | 第14页 |
·肠组织学变化道 | 第14页 |
·淋巴结组织学变化 | 第14-15页 |
·脑组织学变化 | 第15页 |
4.犬瘟热诊断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流行病学调查 | 第15页 |
·临床诊断 | 第15页 |
·病理解剖学诊断 | 第15-16页 |
·实验室诊断 | 第16-17页 |
·血常规检查 | 第16页 |
·ELISA试剂盒诊断(胶体金诊断方法) | 第16页 |
·血清学诊断 | 第16页 |
·犬瘟热病毒的包涵体检查 | 第16-17页 |
5.犬瘟热的治疗 | 第17-19页 |
·对症治疗 | 第17-18页 |
·对因治疗 | 第18页 |
·分期治疗 | 第18-19页 |
6.免疫 | 第19-29页 |
·天然免疫 | 第19-20页 |
·天然被动免疫 | 第19-20页 |
·人工被动免疫 | 第20页 |
·主动免疫 | 第20-25页 |
·CDV灭活苗 | 第21页 |
·麻疹病毒(MV)异型免疫疫苗 | 第21-22页 |
·CDV弱毒疫苗 | 第22-23页 |
·新型疫苗 | 第23-25页 |
·免疫程序 | 第25-29页 |
·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| 第25-27页 |
·紧急免疫 | 第27-29页 |
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| 第29-47页 |
试验一:杭州地区犬瘟热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9-36页 |
1.发病率 | 第30-31页 |
·调查代表性 | 第30页 |
·犬瘟热发病率调查 | 第30-31页 |
2.发病年龄 | 第31-32页 |
3.发病季节 | 第32页 |
4.犬瘟热患犬的主要发病品种 | 第32-33页 |
5.治疗效果 | 第33-34页 |
6.讨论 | 第34-36页 |
·犬瘟热的发病季节 | 第34页 |
·犬瘟热的主要发病年龄 | 第34-35页 |
·关于犬瘟热的常规治疗方法 | 第35-36页 |
试验二:犬瘟热弱毒苗紧急免疫对犬瘟热患犬的免疫 | 第36-47页 |
1.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0页 |
·试验动物 | 第36页 |
·试验用疫苗 | 第36-37页 |
·紧急免疫 | 第37-38页 |
·病例的确定 | 第37页 |
·紧急免疫程序 | 第37-38页 |
·血清犬瘟热抗体检测 | 第38-39页 |
·样品的采集 | 第38页 |
·测试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结果判定 | 第39页 |
·辅助疗法 | 第39-40页 |
·防继发感染 | 第40页 |
·止吐止泻 | 第40页 |
·止血 | 第40页 |
·输液 | 第40页 |
·疗效判定 | 第40页 |
2.试验结果 | 第40-43页 |
·各处理组试验犬抗体水平 | 第40-42页 |
·不同疫苗对犬瘟热患犬的临床保护率 | 第42页 |
·发病前免疫史对临床治愈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分析与讨论 | 第43-47页 |
·紧急免疫程序 | 第43页 |
·疫苗 | 第43-44页 |
·关于基础抗体对紧急免疫保护力的影响 | 第44页 |
·紧急免疫时的对症疗法 | 第44-45页 |
·干扰素、免疫球蛋白、胸腺素对犬瘟热患犬的治疗作用 | 第45页 |
·单克隆抗体对犬瘟热患犬的治疗作用 | 第45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简历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