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事诉讼举证、质证制度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8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性及立法现状 | 第8-9页 |
二、举证、质证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、作用 | 第9页 |
三、本文的理论框架与基本内容 | 第9-12页 |
四、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2页 |
五、文献综述和研究状况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举证、质证必须秉持的理念——程序正义 | 第14-22页 |
第一节 程序正义的含义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坚持"程序正义"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| 第15页 |
第三节 程序正义的合理内核 | 第15-17页 |
第四节 坚持"程序正义"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一、真相,永远是可以查清的吗 | 第17-18页 |
二、诉讼效率的重要性 | 第18-20页 |
第五节 程序正义理念下的的制度构建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"举证"制度研究 | 第22-40页 |
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举证及其意义 | 第22页 |
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| 第22-23页 |
一、举证责任的含义 | 第22-23页 |
二、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担 | 第23页 |
第三节 如何判断控方举证责任的完成 | 第23-29页 |
一、不同诉讼阶段的判断标准 | 第23-25页 |
二、对我国判断标准的分析 | 第25-26页 |
三、西方的判断标准——自由心证 | 第26-27页 |
四、中外判断标准的比较 | 第27-29页 |
第四节 对举证权力应有的限制 | 第29-30页 |
一、严格限制审判机关的举证权力 | 第29-30页 |
二、对公诉机关举证时间的限制 | 第30页 |
第五节 现行规定及理论对"举证"制度的负面影响 | 第30-34页 |
一、"证据"定义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1页 |
二、证据特征"三性说"理论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3页 |
三、对"举证"活动的负面影响 | 第33-34页 |
第六节 证据的开示 | 第34-40页 |
一、证据开示的含义 | 第34-35页 |
二、国外的证据开示制度 | 第35-36页 |
三、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 | 第36-37页 |
四、证据开示的作用 | 第37-38页 |
五、证据开示的例外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"质证"制度研究 | 第40-54页 |
第一节 质证的含义 | 第40页 |
第二节 质证的对象及内容 | 第40-41页 |
一、质证的对象 | 第40-41页 |
二、质证的内容 | 第41页 |
第三节 质证意见的表达 | 第41-42页 |
第四节 质证规则设立的重要性 | 第42页 |
第五节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| 第42-45页 |
一、传闻证据的含义 | 第43页 |
二、采信传闻证据的缺陷 | 第43-45页 |
第六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| 第45-51页 |
一、非法证据与"毒树之果" | 第45-47页 |
二、"沉默权"及其作用 | 第47-48页 |
三、正确评价口供的证明力 | 第48-49页 |
四、如何解决翻供带来的问题 | 第49-51页 |
第七节 司法认知规则 | 第51-54页 |
一、司法认知的含义 | 第51页 |
二、司法认知的对象 | 第51-52页 |
三、司法认知的内容 | 第52-53页 |
四、构建新的"司法认知"制度 | 第53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