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新诗论文

论“中间代”诗歌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绪论第9-11页
第一章 “中间代”诗人的精神纬度第11-17页
 一、 沉潜中的坚韧第11-12页
 二、 诗艺技巧中的灵魂舞姿第12-15页
  (一) “此在”中的人文关怀第12-14页
  (二) 反讽、戏谑中的精神守望第14-15页
 三、 怀揣理想的“守夜人”第15-17页
第二章 “中间代”诗歌的艺术向度第17-29页
 一、 “及物”路线的拓展第17-18页
 二、 诗歌口语化的创造性实践第18-20页
 三、 “中间代”诗歌的文体包容性第20-22页
 四、 差异性原则的张扬第22-29页
  (一) 伊沙第23-24页
  (二) 余怒第24-25页
  (三) 臧棣第25-26页
  (四) 潘维第26-27页
  (五) 女性诗人群第27-29页
第三章 “中间代”诗歌的历史定位与价值估衡第29-38页
 一、 “中间代”在代际传承与转接中的价值定位第29-32页
  (一) 从朦胧诗的乳汁中汲取营养第29-30页
  (二) 对“第三代”诗歌的继承与超越第30-31页
  (三) 开启’70 后诗人“下半身写作”的先河第31-32页
 二、 喧哗与骚动背后的生长——新世纪“中间代”印象第32-36页
  (一) 都市的“疯癫与文明”第33-34页
  (二) “大我”写作与“大诗”写作第34-36页
 三、 “中间代”诗歌的文学史意义第36-38页
结语第38-39页
注释第39-43页
参考文献第43-4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5-46页
致谢第46页

论文共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黑龙江沦陷时期报纸文艺副刊研究综述
下一篇:萧红小说的空间书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