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22页 |
·常见大肠杆菌疾病 | 第12-14页 |
·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病概述 | 第12-13页 |
·仔猪水肿病概述 | 第13页 |
·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概述 | 第14页 |
·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| 第14-17页 |
·毒素 | 第14-15页 |
·菌毛 | 第15-17页 |
·毒力岛 | 第17页 |
·大肠杆菌血清型分类 | 第17-21页 |
·细菌脂多糖特点 | 第18页 |
·脂多糖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 | 第18页 |
·脂多糖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8-19页 |
·细菌 O-抗原基因簇结构 | 第19页 |
·细菌 O-抗原的三种合成途径 | 第19-20页 |
·大肠杆菌 O-抗原血清型特点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3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2-24页 |
·质粒和菌株 | 第22页 |
·实验动物、细胞系及单克隆抗体 | 第22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2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2-23页 |
·PCR 扩增引物 | 第23-2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4-32页 |
·大肠杆菌 O_(139,142,26)O-抗原基因簇的破译 | 第24-26页 |
·大肠杆菌 O_(139,142,26)毒力基因检测 | 第26-27页 |
·大肠杆菌 O_(139,142,26)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SLT-Ⅱe 检测 | 第27-29页 |
·大肠杆菌O_(139,142,26)的毒力测定 | 第29页 |
·药敏试验 | 第29-30页 |
·大肠杆菌 O_(139,142,26)的免疫原性检测 | 第30-32页 |
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2-45页 |
·大肠杆菌混合O-抗原基因簇的破译 | 第32-36页 |
·O-抗原基因簇的获得 | 第32-33页 |
·O-抗原基因簇的序列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大肠杆菌O_(139,142,26)、O_(139)、O_(26)及O_(142) O-抗原基因簇及糖基链的比较 | 第34-35页 |
·wfaL 基因的进化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大肠杆菌 O_(139,142,26)毒力基因检测 | 第36-38页 |
·大肠杆菌O_(139,142,26)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·SLT-ⅡE检测 | 第39-42页 |
·SLT-Ⅱe 的提取 | 第39-40页 |
·粗提毒素蛋白浓度的测定 | 第40页 |
·双单抗夹心ELISA 方法测定毒素 | 第40-42页 |
·大肠杆菌 O_(139,142,26)的毒力测定 | 第42-43页 |
·活菌对昆明鼠半数致死量(LD_(50)) | 第42页 |
·毒素对昆明鼠的LD_(50) | 第42-43页 |
·毒素对vero 细胞半数致死量(CD50) | 第43页 |
·药敏实验 | 第43-44页 |
·大肠杆菌O_(139,142,26)的免疫原性检测 | 第44-45页 |
·免疫保护实验 | 第44页 |
·免疫原性试验 | 第44-45页 |
4 讨论 | 第45-48页 |
·大肠杆菌O_(139,142,26) O-抗原基因簇的特点 | 第45页 |
·大肠杆菌O_(139,142,26) O-抗原混合血清型产生的原因 | 第45-46页 |
·wzx、wzy 基因的跨膜结构 | 第45-46页 |
·乙酰基转运机制推测 | 第46页 |
·大肠杆菌O_(139,142,26)毒素与血清型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·大肠杆菌O_(139,142,26)做为疫苗的前景 | 第47-48页 |
5 结论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