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百垧地区并网供热设计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创新点摘要 | 第6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、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八百垧地区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1页 |
| ·供热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存在问题 | 第11页 |
| ·国内外并网供热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并网供热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外并网供热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2页 |
| ·课题方向 | 第12-14页 |
| 第二章 热源并网供热连接方式 | 第14-24页 |
| ·直接连接并网供热 | 第14-20页 |
| ·直接连接并网供热系统 | 第14-15页 |
| ·直接连接并网供热系统的调节方案及设计 | 第15-20页 |
| ·间接连接并网供热 | 第20-23页 |
| ·间接连接并网供热系统 | 第20-21页 |
| ·间接连接并网供热系统的调节方案及设计 | 第21-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章 八百垧地区并网前直供改间供改造设计 | 第24-38页 |
| ·供热负荷 | 第24-28页 |
| ·供热范围及面积 | 第24-25页 |
| ·热指标 | 第25页 |
| ·热负荷及循环流量 | 第25-27页 |
| ·热负荷与热源匹配方案 | 第27页 |
| ·年供热量 | 第27-28页 |
| ·供热介质和热力网型式 | 第28-29页 |
| ·供热介质 | 第28-29页 |
| ·热力网与热用户的连接方式 | 第29页 |
| ·供热参数选择 | 第29页 |
| ·管网水力计算 | 第29-31页 |
| ·管网水力计算 | 第29-30页 |
| ·管网调整 | 第30-31页 |
| ·管网 | 第31-34页 |
| ·管网布置原则 | 第31-32页 |
| ·管网路由的确定 | 第32页 |
| ·敷设方式 | 第32页 |
| ·管材、管件、防腐及保温 | 第32-34页 |
| ·热力站 | 第34-37页 |
| ·热力站设置及改造原则 | 第34页 |
| ·热力站原则系统 | 第34页 |
| ·热力站调节与控制 | 第34页 |
| ·换热器的选择 | 第34-35页 |
| ·循环水泵的选择原则 | 第35页 |
| ·补水及定压 | 第35-37页 |
| ·物探三联锅炉房改造为热力站 | 第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章 八百垧地区并网供热设计 | 第38-48页 |
| ·八百垧地区并网供热运行方案 | 第38-39页 |
| ·大庆物业管理二公司主要热源情况 | 第38页 |
| ·八百垧地区并网供热运行方案 | 第38-39页 |
| ·并网运行方案比较 | 第39页 |
| ·并网方案的确定 | 第39-41页 |
| ·并网位置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| ·并网管线的确定 | 第40页 |
| ·并网中继泵站的设置 | 第40-41页 |
| ·并网运行的调节方式 | 第41-48页 |
| ·集中供热系统的调节基本原则 | 第41-42页 |
| ·集中运行调节的基本方法 | 第42-45页 |
| ·并网运行的调节 | 第45-48页 |
|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-53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53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