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萧军创作中的文化意识及其审美特征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·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·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| 第10-11页 |
·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状况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萧军创作的文化意识探源 | 第13-35页 |
·东北大野的乡土召唤 | 第13-17页 |
·多元文化的熏染 | 第17-22页 |
·多民族多种文化的杂糅 | 第18-21页 |
·域外文化的渗入 | 第21-22页 |
·“五四”精神的浸润 | 第22-35页 |
·对“五四”文化精神的继承 | 第23-25页 |
·对外国文艺思潮的借鉴 | 第25-27页 |
·“鲁迅石”精神的扬播 | 第27-35页 |
第三章 萧军创作的力与美显现 | 第35-58页 |
·东北地域形象的塑造 | 第36-46页 |
·豪气的胡子形象 | 第36-39页 |
·隐忍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| 第39-42页 |
·仿徨的小知识分子形象 | 第42-44页 |
·坚定的工人阶级形象 | 第44-46页 |
·抗争文学的构建 | 第46-52页 |
·从婉约抒情到积极写实的转变 | 第47-49页 |
·抗争精神的张扬 | 第49-52页 |
·以力为美的显现 | 第52-58页 |
·浓郁且鲜明的东北乡土气息 | 第52-54页 |
·质朴、粗犷、豪放的主观主义格调 | 第54-55页 |
·画龙点睛、粗中兼细的形象刻画 | 第55-58页 |
第四章 黑土地上的坚守(代结语)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 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