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2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(二)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(三) 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1.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研究 | 第9页 |
2.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研究 | 第9页 |
3.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 | 第9-11页 |
(四)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一、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义 | 第12-17页 |
(一)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1. 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| 第12页 |
2. “教师专业”的发展与教师的“专业发展” | 第12-13页 |
(二)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 教师专业知识 | 第13页 |
2. 教师专业能力 | 第13-14页 |
3. 教师专业精神 | 第14页 |
(三)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| 第14-17页 |
1. 学习—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| 第14-15页 |
2. 反思——进行经常化、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| 第15页 |
3. 研究—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 | 第15-16页 |
4. 实践——立足课堂,开展实践活动 | 第16-17页 |
二、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| 第17-24页 |
(一)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况 | 第17-19页 |
1. 新课改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| 第17-18页 |
2. 目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| 第18-19页 |
(二) 偏远地区的第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| 第19-24页 |
1. 教师个体生存环境较差,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| 第19-20页 |
2. 教师专业自主程度低,自主发展受到制约 | 第20-21页 |
3. 教育理论研究滞后,缺少有效的专业引领 | 第21-22页 |
4. 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 | 第22-24页 |
三、影响偏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| 第24-29页 |
(一) 影响偏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 | 第24-25页 |
1. 社会舆论定位 | 第24页 |
2. 政府的扶持力度 | 第24-25页 |
3. 家人的支持程度 | 第25页 |
(二) 影响偏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因素 | 第25-27页 |
1. 学校的工作氛围 | 第25-26页 |
2. 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3. 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培训方式 | 第27页 |
(三) 影响偏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 | 第27-29页 |
1. 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 | 第27页 |
2. 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| 第27-28页 |
3. 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| 第28-29页 |
四、促进偏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| 第29-35页 |
(一) 社会的关注 | 第29-30页 |
1. 关注教师的生活、工作环境,提高社会地位 | 第29页 |
2. 借助政策导向,为偏远地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| 第29-30页 |
(二) 学校的作为 | 第30-32页 |
1. 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,突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 | 第30-31页 |
2. 抓好教育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,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| 第31页 |
3. 加大校本师资培训及校本教研的力度 | 第31-32页 |
4. 调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| 第32页 |
(三) 教师的自身发展 | 第32-35页 |
1. 经常性的总结反思,促进教学创新 | 第32-33页 |
2. 找准职业定位,提升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| 第33页 |
3. 向教学实践回归,在实践和体验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| 第33-34页 |
4. 进行合作学习 | 第34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7页 |
附录 | 第37-41页 |
后记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