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导论 | 第9-18页 |
·课题研究的背景、目的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·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国外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| 第14-16页 |
·论文研究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研究的框架 | 第15-1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-18页 |
2 文化遗址地及周边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概念、目标与原则 | 第18-36页 |
·文化遗址地的概念与分类 | 第18-21页 |
·文化遗产 | 第18-20页 |
·文化遗址地 | 第20-21页 |
·文化遗址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| 第21-28页 |
·国外文化遗址地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| 第21-27页 |
·国内文化遗址地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| 第27-28页 |
·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更新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| 第28-31页 |
·旧城更新 | 第29-30页 |
·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的更新 | 第30-31页 |
·文化遗址地及周边地段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| 第31-34页 |
·文化遗址地保护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| 第31-33页 |
·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| 第33-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3 泰安蒿里山地段的历史与现实 | 第36-52页 |
·篙里山与封禅文化 | 第36-42页 |
·封禅文化 | 第36-37页 |
·蒿里山(社首山)与封禅文化 | 第37-39页 |
·蒿里山与泰安 | 第39-41页 |
·蒿里山文化遗址地的再生 | 第41-42页 |
·蒿里山地段的现实状况 | 第42-50页 |
·历史核心区的遗迹分布 | 第42页 |
·历史核心区的环境现状 | 第42-43页 |
·周边地段现状 | 第43-46页 |
·蒿里山地段的认知调查 | 第46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4 蒿里山地段的保护与更新规划的原则与策略 | 第52-64页 |
·规划设计原则 | 第52-53页 |
·篙里山文化遗址地的价值 | 第53-54页 |
·文化价值 | 第53页 |
·生态价值 | 第53页 |
·景观价值 | 第53-54页 |
·文化遗址地核心区的保护规划策略 | 第54-59页 |
·从文化遗产的角度——保护和发展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| 第54-56页 |
·从城市空间的角度——恢复三重空间的城市格局 | 第56-57页 |
·从生态环境的角度——发挥城市绿核的生态作用 | 第57-58页 |
·从城市景观的角度——构建城市景观核心 | 第58-59页 |
·文化遗址地周边地段的更新规划策略 | 第59-62页 |
·从文化保护的角度 | 第59-60页 |
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 | 第60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5 蒿里山地段的保护与更新规划 | 第64-84页 |
·地段规划结构研究 | 第64-70页 |
·规划理念 | 第64-65页 |
·规划结构 | 第65-70页 |
·蒿里山地段严格控制区规划 | 第70-75页 |
·规划理念 | 第70-71页 |
·历史遗迹的保护与恢复 | 第71-72页 |
·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整治 | 第72-75页 |
·蒿里山地段环境影响区规划 | 第75-78页 |
·规划理念 | 第75-76页 |
·入口广场规划设计 | 第76-77页 |
·交接地区 | 第77-78页 |
·蒿里山地段风貌协调区规划 | 第78-82页 |
·原则 | 第78页 |
·基地环境现状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方案构思 | 第79页 |
·方案结构分析 | 第79-81页 |
·建筑设计导则 | 第81-8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6 结论 | 第84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0页 |
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