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研究缘起和意义 | 第8页 |
二、问题意识 | 第8-9页 |
三、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、对移民的研究 | 第9页 |
2、对农民工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3.对农村城市化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| 第11页 |
五、个案村庄简介 | 第11-14页 |
第二章 农民进城:人进城 | 第14-32页 |
一、农民进城的原点 | 第14-16页 |
1、红花村对外交往的历史回顾 | 第14页 |
2、"抓壮丁",被迫的农民进城 | 第14-15页 |
3、进城农民对村庄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二、学子"跳农门" | 第16-20页 |
1、最早的大学生 | 第17-18页 |
2、读书与进城 | 第18-20页 |
三、贩子:贩粮进城 | 第20-21页 |
1、我国的粮食管理体制演变 | 第20页 |
2、贩粮:农民进城的一个窗口 | 第20-21页 |
四、小店主:进城购货 | 第21-22页 |
五、打工者:进城务工 | 第22-32页 |
1、制度背景 | 第22-23页 |
2、从"争议"开始 | 第23-25页 |
3、随知青返城的家属 | 第25-28页 |
4、年轻人"找副业" | 第28-32页 |
第三章 农户进城:户进城 | 第32-43页 |
一、个体户:少数先富起来的人 | 第32-34页 |
二、"为了孩子的教育" | 第34-37页 |
1.红花村的教育条件 | 第35-36页 |
2.城里的教育条件 | 第36-37页 |
三、从租房到买房 | 第37-40页 |
四、户进城:正式的城里人 | 第40-41页 |
五、离乡不离土:没有保障的保障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农家进城:房进城 | 第43-49页 |
一、地基:"挪窝"前的准备 | 第43-45页 |
二、建房:"造窝" | 第45-46页 |
三、再造村庄:城市外围的"移民"村 | 第46-49页 |
第五章 农村进城:村进城 | 第49-58页 |
一、"外面的世界真精彩" | 第49-51页 |
二、城中村:城乡公共空间转换 | 第51-53页 |
三、农民市民化 | 第53-55页 |
四、一种城镇化模式选择 | 第55-58页 |
1、农民进城历史进程 | 第56-57页 |
2、农民进城的动力转变:从荣誉到货币需求再到追求新的生活方式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8-62页 |
1、从边缘到中心,与城市的距离长短和农民进城成正相关关系 | 第58页 |
2、农民进城是建立在农民工进城的基础之上的 | 第58-59页 |
3、农民进城与国家权力的作用呈此消彼长的关系 | 第59-60页 |
4、郊区化是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一个地区特色的模式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后记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