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缩略语表 | 第8-9页 |
1 前言 | 第9-28页 |
·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研究进展 | 第9-15页 |
·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基本原理 | 第9-10页 |
·表面展示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 | 第10-11页 |
·微生物表面展示系统的种类 | 第11-13页 |
·微生物细胞表面展示技术的应用 | 第13-15页 |
·冰晶核蛋白表面展示体系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·冰核细菌及冰核基因 | 第15-16页 |
·冰晶核蛋白(INP)结构及优点 | 第16-17页 |
·冰晶核蛋白(INP)在表面展示中的应用进展 | 第17-19页 |
·脂肪酶表面展示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·脂肪酶简介 | 第19页 |
·脂肪酶的表面展示 | 第19-23页 |
·金属硫蛋白及其应用进展 | 第23-26页 |
·金属硫蛋白简介 | 第23-24页 |
·金属硫蛋白在重金属吸附方面研究进展 | 第24-25页 |
·根瘤菌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修复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6-28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8-32页 |
·菌株 | 第28页 |
·质粒 | 第28-29页 |
·PCR引物 | 第29-30页 |
·培养基 | 第30页 |
·试剂 | 第30-31页 |
·仪器 | 第31-3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2-37页 |
·大肠杆菌质粒制备 | 第32页 |
·野油菜黄单胞菌基因组DNA制备 | 第32页 |
·DNA电泳分析 | 第32页 |
·DNA回收 | 第32页 |
·PCR扩增 | 第32-33页 |
·大肠杆菌转化 | 第33页 |
·SDS-PAGE分析 | 第33页 |
·包涵体的快速检测 | 第33-34页 |
·大肠杆菌的分级分离 | 第34页 |
·Invision~(TM)His-tag In-gel stain分析 | 第34页 |
·免疫荧光分析 | 第34-3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60页 |
·野油菜黄单胞菌的鉴定 | 第37-38页 |
·菌落形态观察 | 第37页 |
·16S rDNA PCR结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大肠杆菌脂肪酶表面展示体系的建立 | 第38-46页 |
·锚定蛋白基因(inaXN)的克隆 | 第38-41页 |
·锚定蛋白(inaXN)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脂肪酶基因的克隆 | 第43-44页 |
·大肠杆菌表面展示pETinaXN-bpL载体的构建 | 第44-46页 |
·重组菌的构建 | 第46页 |
·融合蛋白在重组菌的表面表达 | 第46-48页 |
·融合蛋白inaXN/bpL在重组菌PIL3B的表面表达 | 第46页 |
·融合蛋白表达的优化 | 第46-47页 |
·融合蛋白inaXN/bpL在重组菌PIL3R的表面表达 | 第47-48页 |
·表面展示的脂肪酶细胞定位 | 第48-51页 |
·融合蛋白inaXN/bpL在重组菌细胞表面活性测定 | 第48-49页 |
·Invision~(TM)His-tag In-gel stain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免疫荧光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表面展示的脂肪酶酶学性质研究 | 第51-55页 |
·最适底物 | 第51-52页 |
·最适温度和酶活稳定性 | 第52-53页 |
·最适pH和酶活稳定性 | 第53-54页 |
·不同有机溶剂对表面展示脂肪酶bpL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表面展示脂肪酶bpL稳定性的分析 | 第55页 |
·猴金属硫蛋白表面展示体系的初步构建 | 第55-60页 |
·猴金属硫蛋白α结构域四聚体基因的克隆 | 第55-56页 |
·重组质粒pETIM的构建 | 第56-57页 |
·重组质粒pETIM转化至大肠杆菌 | 第57页 |
·重组质粒pIM-PnifH的构建 | 第57-60页 |
4 小结与讨论 | 第60-63页 |
·小结 | 第60页 |
·讨论及展望 | 第60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论文发表情况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