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| ·国内外矿区水土保持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植被水土保持内在机理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外水土流失评价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| 第16-26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16-20页 |
| ·海州露天矿排土场自然概况 | 第16页 |
| ·海州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形式 | 第16-18页 |
| ·海州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特点 | 第18页 |
| ·排土场植被配置的主要模式 | 第18-20页 |
| ·采样点自然概况 | 第20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0-26页 |
| ·实验内容和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步骤 | 第24-26页 |
| 3 排土场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效应研究 | 第26-37页 |
| ·排土场植被状况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植被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渗透性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| ·不同排土年限表层土壤的物理性状 | 第28-29页 |
| ·不同排土年限表层土壤的渗透状况 | 第29-31页 |
| ·植被根系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·植被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| 第32-37页 |
| ·土壤抗冲性特征 | 第32-35页 |
| ·根系特征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4 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影响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37-45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原理 | 第37-38页 |
| ·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38-40页 |
| ·单因子评价层的形成 | 第40-42页 |
| ·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42页 |
| ·水土流失危害级别的划分 | 第42-43页 |
| ·结论分析 | 第43-45页 |
| 5 矿区废弃地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效应对比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结论与建议 | 第47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附录A 矸石山、排土场主要植被名称和拉丁文名 | 第52-53页 |
| 附录B 阜新2008 年12 月~2009 年10 月气候数据表 | 第53-54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54-55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