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(一) “强化”观点 | 第12-13页 |
(二) “弱化”观点 | 第13-15页 |
(三) “自治”观点 | 第15-16页 |
三、本文研究方法、思路和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(二) 论文思路 | 第16-17页 |
(三) 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 | 第18-23页 |
一、解放前的乡村管理模式 | 第18-19页 |
二、解放时期建立的“议行合一制”乡镇基层政权 | 第19页 |
三、人民公社制的建立与瓦解 | 第19-20页 |
四、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体制的变革 | 第20-23页 |
(一) “乡政村治”体制的建立 | 第21页 |
(二) “撤乡并镇”改革方式的推进 | 第21页 |
(三) 1990年至1997年的“分税制”改革 | 第21-22页 |
(四) 1998年至今的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体制创新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目前我国乡镇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| 第23-31页 |
一、目前我国乡镇体制现状 | 第23-25页 |
(一) 乡镇政权的职能定位 | 第23-24页 |
(二) 取消农业税后我国乡镇的体制创新 | 第24-25页 |
二、目前乡镇体制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1页 |
(一) 乡镇与县之间存在的矛盾 | 第26-27页 |
(二) 乡镇自身存在的矛盾 | 第27-28页 |
(三) 乡镇与村级存在的矛盾 | 第28页 |
(四) 乡镇债务问题 | 第28-31页 |
第四章 对国内外不同乡镇体制模式分析 | 第31-37页 |
一、国内学术界的观点 | 第31-34页 |
(一) “加强乡镇”模式分析 | 第31-32页 |
(二) “弱化乡镇”模式分析 | 第32-33页 |
(三) “自治”模式分析 | 第33-34页 |
二、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| 第34-37页 |
(一) 新村运动的内容 | 第34-35页 |
(二)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 | 第35-37页 |
第五章 乡镇自治:乡镇改革之趋势 | 第37-45页 |
一、有限自治的改革方案及其构建模式 | 第37-40页 |
(一) 首先要从法律上确立乡镇政权的独立地位 | 第37-38页 |
(二) 推进乡镇民主建设,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 | 第38页 |
(三) 严格规范党的指导,监督作用,严禁党政不分、以党代政 | 第38-39页 |
(四) 推行民主听证制度和议事制度 | 第39页 |
(五) 乡镇有限自治有利于解决乡镇负债问题 | 第39-40页 |
二、乡镇有限自治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三、乡镇完全自治模式之构思 | 第41-43页 |
四、乡镇自治的意义分析 | 第43-45页 |
结束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