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先秦哲学(~前220年)论文--儒家论文

儒墨语言理论比较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一、绪论第10-11页
二、儒墨名学理论比较第11-23页
 (一) 儒墨名学理论的共同性第11-17页
  1、对正名问题的认识第13-14页
  2、对实先名后问题的认识第14-15页
  3、对名随实变问题的认识第15页
  4、对名与实的地域性、民族性的认识第15-16页
  5、对名实关系的任意性、约定俗成性的认识第16-17页
  6、名实关系基础上对"名"的分类第17页
 (二) 儒墨名学理论的分歧第17-22页
  1、在名的界说上的分歧第17-18页
  2、在"名"的分类上的分歧第18-20页
  3、在正名问题上的主要分歧第20-21页
  4、在名实关系问题上的分歧第21-22页
 (三) 儒墨名学理论的成就及其影响第22-23页
  1、儒墨名学理论的成就第22页
  2、儒墨名学理论的影响第22-23页
三、儒墨辩学理论比较第23-34页
 (一) 儒墨论"辩"的本质第25-27页
  1、关于"辩"的界说第25-26页
  2、论辩的目的和功用第26-27页
 (二) 儒墨辩说原则的比较第27-30页
  1、对辩说核心原则的论述第27页
  2、对辩说道德原则的论述第27-28页
  3、对辩说社会功用原则的论述第28-30页
  4、对辩说的语言交际原则的论述第30页
 (三) 儒墨关于辩说的语言形式的论述第30-34页
  1、正面论述辩说的语言形式第31-32页
  2、反面论述辩说的语言形式第32-34页
四、儒墨修辞观比较第34-47页
 (一) 文质观比较第35-38页
 (二) 修辞准则比较第38-43页
  1、修辞的政治社会准则第38-39页
  2、修辞的道德修养准则第39-41页
  3、修辞的话语理解准则第41-43页
 (三) 语境观比较第43-45页
  1、修辞要注意场合第43页
  2、修辞要合乎时机第43-44页
  3、修辞要考虑对象第44-45页
 (四) 儒墨修辞观的成就和深远影响第45-47页
  1、修辞观的成就第45-46页
  2、修辞观的深远影响第46-47页
五、结语第47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2页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-53页
致谢第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英汉同声传译中介词短语的处理
下一篇:虚无世界的拯救之光--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阿瑟·米勒的《严峻的考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