株洲县稻水象甲控防技术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1页 |
| 1 国内外发生危害情况 | 第9页 |
| 2 潜在的危害风险 | 第9-10页 |
| 3 对我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章 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 | 第11-13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11页 |
| ·材料 | 第11页 |
| ·方法 | 第11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11-12页 |
| ·形态特征 | 第11页 |
| ·稻水象甲和稻象甲显微形态比较 | 第11-12页 |
| 3 讨论 | 第12-13页 |
| 第二章 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| 第13-30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13页 |
| ·材料 | 第13页 |
| ·方法 | 第13页 |
| ·生活习性 | 第13页 |
| ·取食量 | 第13页 |
| ·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| 第13页 |
| ·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| 第13页 |
| 2 试验结果 | 第13-28页 |
| ·在株洲分布情况 | 第13-14页 |
| ·越冬虫源规律及越冬场所 | 第14-17页 |
| ·为害特征 | 第17-18页 |
| ·取食量 | 第18页 |
| ·发生规律 | 第18-25页 |
| ·生活史 | 第25-26页 |
| ·各虫态历期 | 第26页 |
| ·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| 第26-27页 |
| ·迁移和趋光习性 | 第27页 |
| ·群居性 | 第27页 |
| ·抱对和假死性 | 第27页 |
| ·趋嫩性 | 第27页 |
| ·对水的趋蔽 | 第27-28页 |
| ·耐饥、耐寒性 | 第28页 |
| ·休眠 | 第28页 |
| 3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部分生态学特性 | 第30-33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页 |
| ·材料 | 第30页 |
| ·方法 | 第30页 |
| ·1 不同因子对种群的影响 | 第30页 |
| 2 试验结果 | 第30-32页 |
| ·食料因素对种群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气候因素对种群的影响 | 第31页 |
| ·栽培因素对种群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·天敌因素对种群的影响 | 第32页 |
| 3 讨论 | 第32-33页 |
| 第四章 综合控防技术 | 第33-43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4页 |
| ·材料 | 第33页 |
| ·方法 | 第33页 |
| ·调查时间及内容 | 第33-34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9页 |
| ·农业防治技术 | 第34-38页 |
| ·稻田改制措施 | 第34页 |
| ·疫区稻草无害化处理措施 | 第34页 |
| ·加强肥水管理等措施 | 第34-38页 |
| ·化学防治技术 | 第38-39页 |
| ·筛选对口药剂品种 | 第38-39页 |
| ·物理防治技术 | 第39页 |
| 3 结果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防治难点与防治方法分析 | 第40页 |
| ·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0页 |
| ·防治难点分析 | 第40页 |
| 4 防治措施 | 第40-41页 |
| ·严格检疫 | 第40-41页 |
| ·重点保护无疫区 | 第40页 |
| ·加强对疫区的管理 | 第40页 |
| ·防治环节突出成虫封杀 | 第40-41页 |
| ·调运检疫从抓产地检疫着手 | 第41页 |
| ·组建机防队,提高联防效果 | 第41页 |
| 5 防治建议 | 第41-43页 |
| ·加大科普宣传,提倡科学防治 | 第41页 |
| ·坚持植物检疫制度,防止稻虫人为扩散 | 第41页 |
| ·尽快建立或完善防治技术体系 | 第41-43页 |
|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5页 |
| 1 结果 | 第43-44页 |
| ·正确区分稻水象甲与稻象甲 | 第43页 |
| ·生物学特性 | 第43-44页 |
| ·部分生态学特性 | 第44页 |
| ·综合控防技术 | 第44页 |
| 2 讨论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
| 作者介绍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