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村社的适宜技术策略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| 第9-11页 |
·可持续发展背景 | 第9页 |
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| 第9-10页 |
·生态村社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课题研究的内容、意义和方法 | 第11页 |
·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| 第11-12页 |
·概念概述 | 第12-14页 |
·传统聚落 | 第12页 |
·生态村社 | 第12-13页 |
·技术与生态技术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传统聚落的生态策略经验总结 | 第14-32页 |
·传统聚落的生态策略 | 第14-19页 |
·自然因素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·气候条件 | 第14-15页 |
·地理地貌 | 第15页 |
·水系在传统聚落中的重要意义 | 第15页 |
·建筑的生态策略 | 第15-18页 |
·材料 | 第16-17页 |
·低技术条件的传统生态构造 | 第17页 |
·空间的合理布局 | 第17-18页 |
·对水资源的利用 | 第18-19页 |
·雨水的收集 | 第18页 |
·水的循环使用 | 第18-19页 |
·聚落的交通 | 第19页 |
·建设过程中的居民参与 | 第19页 |
·侗族传统居住聚落 | 第19-27页 |
·村落的选址与布局 | 第19-20页 |
·居住建筑 | 第20-25页 |
·基本类型 | 第20页 |
·建筑材料及建筑构造 | 第20-22页 |
·营造技术 | 第22-23页 |
·干栏建筑的生态经验 | 第23-25页 |
·聚落完整的水系 | 第25-26页 |
·灵活的道理交通系统 | 第26-27页 |
·泰国Amphawa 生态聚落 | 第27-32页 |
·Amphawa 的地理位置和聚落布局 | 第27-28页 |
·居住建筑 | 第28-30页 |
·水系 | 第30页 |
·交通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现代生态村社的技术策略 | 第32-58页 |
·现代生态村社的出发点 | 第32-33页 |
·能源危机和对环境的恶性影响 | 第32页 |
·与自然的共处 | 第32-33页 |
·提高人居条件的环境适应性 | 第33页 |
·生态居住建筑 | 第33-52页 |
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| 第33-46页 |
·太阳能利用技术 | 第33-39页 |
·风能的能量转化 | 第39-40页 |
·地热能的应用 | 第40-42页 |
·生物能的应用 | 第42-43页 |
·充分的自然通风 | 第43-45页 |
·雨水的回收利用 | 第45-46页 |
·生态化的建筑材料 | 第46-51页 |
·低技术生态材料的应用 | 第46-48页 |
·生态化的现代建材---生态混凝土 | 第48-51页 |
·废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 | 第51-52页 |
·永续农业技术 | 第52页 |
·交通系统 | 第52-53页 |
·废弃物的处理 | 第53-54页 |
·公众参与自建 | 第54页 |
·国外建设实践bedZED | 第54-58页 |
第四章 我国生态村社适宜技术的选择 | 第58-80页 |
·生态技术的层次 | 第58-59页 |
·传统技术 | 第58页 |
·现代低技生态技术 | 第58页 |
·高技生态技术 | 第58-59页 |
·低技术与高技术的关系 | 第59页 |
·适宜生态技术的内涵 | 第59-61页 |
·适宜生态技术的本质 | 第59-60页 |
·适宜生态技术的性质 | 第60-61页 |
·适宜生态技术的特征 | 第61页 |
·生态村社的类型 | 第61-63页 |
·城市型生态村社 | 第62页 |
·城郊型生态村社 | 第62-63页 |
·乡村独立型生态村社 | 第63页 |
·我国生态村社适宜技术的选择 | 第63-80页 |
·本土化的前提 | 第63页 |
·我国生态村社适宜技术的选择的原则 | 第63-64页 |
·我国生态村社适宜技术的选择 | 第64-72页 |
·借鉴传统经验,适当应用现代技术 | 第64页 |
·充分结合自然环境 | 第64-65页 |
·以低技术地方生态材料为主,合理采用现代技术 | 第65-66页 |
·高效利用能源 | 第66-68页 |
·节约水资源 | 第68-69页 |
·合理配置绿化 | 第69页 |
·废物处理 | 第69-70页 |
·促进永续农业发展 | 第70-72页 |
·增加公众参与程度 | 第72页 |
·建设实践 | 第72-80页 |
·上海崇明生态岛 | 第72-76页 |
·延安黄土高原枣园绿色住区示范点 | 第76-80页 |
第五章 泰德中生态亭联合设计建造实践 | 第80-99页 |
·概述 | 第80页 |
·一号亭 | 第80-90页 |
·二号亭 | 第90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2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02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