操作系统病毒防御策略的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3页 |
·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1页 |
·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计算机病毒 | 第13-26页 |
·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| 第13页 |
·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| 第13-14页 |
·计算机病毒的新特点 | 第14-15页 |
·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| 第15-17页 |
·按计算机病毒攻击的机型分类 | 第15页 |
·按病毒攻击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分类 | 第15-16页 |
·按计算机病毒的链接方式分类 | 第16页 |
·宏病毒、蠕虫病毒以及木马的介绍 | 第16-17页 |
·计算机病毒的结构 | 第17页 |
·计算机病毒技术 | 第17-19页 |
·加密技术 | 第17页 |
·变形技术 | 第17-18页 |
·反跟踪技术 | 第18页 |
·对抗技术 | 第18页 |
·简易的病毒编制工具 | 第18页 |
·编制病毒的新语言 | 第18-19页 |
·反病毒技术 | 第19-21页 |
·反病毒技术的发展历程 | 第19页 |
·特征码扫描法 | 第19-20页 |
·校验和法 | 第20页 |
·启发式行为检测法 | 第20页 |
·虚拟执行法 | 第20页 |
·感染实验法 | 第20-21页 |
·文件病毒关键技术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系统软件安全漏洞利用分析 | 第22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安全漏洞发现及修复技术 | 第26-35页 |
·安全漏洞的定义 | 第26页 |
·安全漏洞的发现及修复技术 | 第26-33页 |
·操作系统程序源代码的常见错误 | 第27页 |
·源代码静态分析技术 | 第27页 |
·类型推断 | 第27-28页 |
·数据流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约束分析 | 第29页 |
·各种静态分析方法比较 | 第29-31页 |
·静态代码安全检测工具介绍 | 第31-33页 |
·针对目标代码的漏洞检测技术 | 第33页 |
·fuzz 技术与逆向工程相结合分析技术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操作系统病毒防御策略 | 第35-41页 |
·系统层病毒防御策略 | 第35-39页 |
·操作系统开发流程 | 第35-37页 |
·面向病毒防御操作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 | 第37-38页 |
·形式化的开发方法 | 第38页 |
·代码检测 | 第38-39页 |
·漏洞扫描 | 第39页 |
·应用层病毒防御策略 | 第39-40页 |
·补丁管理 | 第39-40页 |
·病毒查杀 | 第40页 |
·防火墙 | 第40页 |
·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补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| 第41-48页 |
·补丁管理系统的设计 | 第41-42页 |
·服务器端设计 | 第42-43页 |
·客户端设计 | 第43-45页 |
·补丁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| 第45-47页 |
·补丁管理系统原型实现 | 第47页 |
·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六章 基于系统调用序列的病毒检测方法 | 第48-51页 |
·系统调用序列的表示与存储 | 第49-50页 |
·系统调用序列方法分析 | 第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3页 |
1 总结 | 第51页 |
2 主要创新点 | 第51页 |
3 后期工作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