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股东派生诉讼概述 | 第11-21页 |
一、股东派生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| 第11-12页 |
(一) 股东派生诉讼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的特征 | 第12页 |
二、股东派生诉讼的历史发展 | 第12-15页 |
(一) 股东派生诉讼的发展概况 | 第12-14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| 第14-15页 |
三、股东派生诉讼与相关制度比较 | 第15-18页 |
(一) 股东派生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比较 | 第15-17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和代表人诉讼的比较 | 第17-18页 |
四、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功能 | 第18-21页 |
(一) 事先预防功能 | 第18-19页 |
(二) 事后救济功能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股东派生诉讼的理论根基 | 第21-30页 |
一、股东派生诉讼的实体法基础——股东权理论 | 第21-26页 |
(一) 股东权理论 | 第21-23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的实体法基础——股东实体诉权 | 第23-26页 |
二、股东派生诉讼的程序法基础——当事人扩张理论 | 第26-30页 |
(一) 当事人理论概述 | 第26-27页 |
(二) 当事人理论的相关分析 | 第27-28页 |
(三) 股东派生诉讼的真正程序法基础——程序当事人理论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现状与评析 | 第30-35页 |
一、股东派生诉讼在我国的现状 | 第30-32页 |
(一) 股东派生诉讼在我国《公司法》确立之前的状况 | 第30-31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在我国《公司法》确立以后的状况 | 第31-32页 |
二、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相关规定之评述 | 第32-35页 |
(一)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之主体问题 | 第32-33页 |
(二)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缺乏程序性法律规定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相关程序设计 | 第35-54页 |
一、股东派生诉讼之当事人适格 | 第35-41页 |
(一) 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 | 第35-37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的被告 | 第37-39页 |
(三) 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地位 | 第39-41页 |
二、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管辖 | 第41-44页 |
(一) 诉讼管辖概述 | 第41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不可采用"由公司住所地法院专属管辖"一刀切的模式 | 第41-43页 |
(三) 股东派生诉讼应当由中级人民法院予以管辖 | 第43-44页 |
三、我国股东派生诉讼请求的合并与反诉 | 第44-47页 |
(一) 诉讼请求的合并 | 第44-45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的反诉 | 第45-47页 |
四、我国股东派生诉讼证明责任之分担 | 第47-49页 |
(一) 证明责任的概述 | 第47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担 | 第47-49页 |
五、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既判力 | 第49-51页 |
(一) 既判力的概述 | 第49页 |
(二) 股东派生诉讼中既判力的范围 | 第49-51页 |
(三) 股东派生诉讼中既判力的例外 | 第51页 |
六、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再审程序 | 第51-54页 |
(一) 再审程序的概述 | 第51-52页 |
(二)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中如何适用再审程序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书目 | 第55-58页 |
后记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