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水体氮污染的现状 | 第12页 |
·氮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| 第12-13页 |
·生物脱氮 | 第13-15页 |
·生物脱氮的机理 | 第13-14页 |
·生物脱氮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氨单加氧酶与亚硝酸盐还原酶 | 第15-17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的分子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的分子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4页 |
·材料 | 第18-19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18页 |
·培养基 | 第18页 |
·试剂 | 第18-19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19页 |
·方法 | 第19-24页 |
·细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| 第19页 |
·质粒 DNA 的提取 | 第19-20页 |
·JM110 感受态的制备 | 第20页 |
·DNA 片段的回收 | 第20-21页 |
·连接产物的转化 | 第21页 |
·Tail-PCR | 第21页 |
·DNA 序列测定及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SDS-PAGE | 第22页 |
·三亲本杂交 | 第22-23页 |
·氨氮的定量测定 | 第23页 |
·其他方法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63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24-33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上游序列的获得 | 第24-26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下游序列的获得 | 第26-28页 |
·氨单加氧酶全基因序列的获得 | 第28-30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序列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小结 | 第33页 |
·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的获得表达与序列分析 | 第33-46页 |
·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上游序列的获得 | 第34-35页 |
·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下游序列的获得 | 第35-37页 |
·亚硝酸盐还原酶全基因序列的获得 | 第37-38页 |
·亚硝酸盐还原酶全基因序列分析 | 第38-43页 |
·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| 第43-46页 |
·小结 | 第46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功能鉴定 | 第46-50页 |
·amo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| 第46-48页 |
·amo 基因敲除菌株的筛选 | 第48-49页 |
·amo 基因敲除菌株脱氮活性的测定 | 第49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页 |
·高效脱氮菌株的构建 | 第50-58页 |
·乳酸脱氢酶dld 启动子的克隆 | 第50-52页 |
·Soe-PCR 获得dld-amo 的基因片段 | 第52-53页 |
·p5:dld-amo 克隆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| 第53-55页 |
·重组菌株的筛选 | 第55页 |
·重组菌株脱氮活性的测定 | 第55-56页 |
·质粒稳定性检测 | 第56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表达定位 | 第58-63页 |
·Soe-PCR 获得dld-amo-gfp 融合基因片段 | 第58-60页 |
·克隆载体p5:dld-amo-gfp 的构建与鉴定 | 第60-61页 |
·大肠杆菌重组菌株中的定位 | 第61-62页 |
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四章 全文结论 | 第63-65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克隆与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| 第63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功能的鉴定 | 第63页 |
·高效脱氮菌株的构建 | 第63-64页 |
·氨单加氧酶基因表达部位的初步探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