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21页 |
1 绪论 | 第21-37页 |
·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21-24页 |
·服务外包的兴起与面临的困境 | 第21-22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现状和意义 | 第24-28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25-27页 |
·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8页 |
·研究范围 | 第28-29页 |
·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| 第29-31页 |
·创新点一 | 第30页 |
·创新点二 | 第30页 |
·创新点三 | 第30-31页 |
·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| 第31-3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3页 |
·研究结构与流程 | 第33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37-75页 |
·服务外包与绩效的相关研究 | 第37-45页 |
·服务外包的定义与分析层面 | 第37-39页 |
·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| 第39-41页 |
·服务外包的其它分析理论 | 第41-42页 |
·服务外包与软件外包关系 | 第42-44页 |
·本节小结 | 第44-45页 |
·服务外包模式下企业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 | 第45-51页 |
·知识共享的内涵 | 第45-47页 |
·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7-50页 |
·本节小结 | 第50-51页 |
·服务外包关系中外包绩效的相关研究 | 第51-64页 |
·外包绩效的定义与测量 | 第51-54页 |
·服务外包与外包绩效的关系研究 | 第54-58页 |
·外包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58-60页 |
·本节小结 | 第60-64页 |
·信任与知识共享和外包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| 第64-75页 |
·信任的内涵 | 第64-66页 |
·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66-68页 |
·信任对知识共享和外包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| 第68-70页 |
·知识共享与外包绩效间关系的研究 | 第70-72页 |
·本节小结 | 第72-75页 |
3 理论拓展、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| 第75-101页 |
·过去研究的进展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| 第75-76页 |
·过去研究的进展 | 第75页 |
·有待深入的研究问题 | 第75-76页 |
·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| 第76-77页 |
·理论拓展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| 第77-97页 |
·关系质量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| 第78-80页 |
·企业跨文化沟通能力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| 第80-82页 |
·企业文化特征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| 第82-84页 |
·外包合同(契约)的完善性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| 第84-86页 |
·领导的支持程度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| 第86-87页 |
·信息技术水平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| 第87-89页 |
·知识共享能力与外包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假设 | 第89-91页 |
·信任程度的高低对知识共享能力与外包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| 第91-93页 |
·其它假设 | 第93-97页 |
·假设总结与模型构建 | 第97-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4 外包软件企业知识共享的案例研究----以杭州H软件公司为例 | 第101-133页 |
·H简介及面临的困境 | 第101-103页 |
·H简介 | 第101页 |
·H面临的困境 | 第101-103页 |
·H公司知识共享的实施过程 | 第103-120页 |
·基于差异认知的知识共享思想导入过程 | 第103-106页 |
·H公司中知识共享的关键技术 | 第106-108页 |
·H公司知识共享的实施过程中的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| 第108页 |
·H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 | 第108-109页 |
·H公司知识共享的实施阶段 | 第109-117页 |
·H公司基于知识共享的"开发手顺"的主要特点 | 第117-120页 |
·H知识共享与QFD结合的应用案例 | 第120-128页 |
·软件质量控制方法之QFD的简介 | 第120-121页 |
·知识共享(SECI模型)与QFD的结合 | 第121-128页 |
·H基于知识共享"开发手顺"的应用效果 | 第128-132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132-133页 |
5 变量定义、测量与小样本测试 | 第133-163页 |
·问卷设计原则与过程 | 第133-136页 |
·变量定义与测量 | 第136-149页 |
·企业与客户间合作关系质量的定义与测量 | 第136-137页 |
·企业与客户间外包契约(合同)的定义与测量 | 第137-139页 |
·企业与客户间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定义与测量 | 第139-140页 |
·企业间信任的定义与测量 | 第140-142页 |
·企业与客户间显性知识共享能力的定义与测量 | 第142-144页 |
·领导的支持程度 | 第144-145页 |
·企业文化特征 | 第145-146页 |
·信息技术水平 | 第146-147页 |
·企业外包绩效的定义与测量 | 第147-148页 |
·控制变量的测量 | 第148-149页 |
·小样本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| 第149-161页 |
·小样本数据描述 | 第149页 |
·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 | 第149-150页 |
·小样本量表的检验 | 第150-158页 |
·小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158-1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1-163页 |
6 大样本调查与数据质量评估 | 第163-187页 |
·数据收集与描述 | 第163-169页 |
·数据收集 | 第163-166页 |
·样本描述 | 第166-168页 |
·数据描述 | 第168-169页 |
·结构方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简述 | 第169-170页 |
·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步骤 | 第169页 |
·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评估指标 | 第169-170页 |
·调查方法的偏差分析 | 第170-171页 |
·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71-183页 |
·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71-172页 |
·企业间信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72-174页 |
·企业间合作关系质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74-175页 |
·企业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75-176页 |
·企业间外包合同完善性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76-177页 |
·企业显性知识共享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77-179页 |
·企业领导的支持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79-180页 |
·企业文化特征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80-181页 |
·信息技术水平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81-182页 |
·外包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82-183页 |
·企业与客户间知识共享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83-186页 |
·因子模型设定 | 第183-184页 |
·因子模型识别 | 第184页 |
·模型参数估计 | 第184-185页 |
·信度评估 | 第185页 |
·效度评估 | 第185-18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6-187页 |
7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| 第187-211页 |
·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| 第187-189页 |
·企业规模对对知识共享和外包合作绩效的影响 | 第187-188页 |
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往时间对知识共享和外包合作绩效的影响 | 第188-189页 |
·企业的CMM认证水平对知识共享和外包合作绩效的影响 | 第189页 |
·中介变量的验证 | 第189-193页 |
·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相关 | 第190-191页 |
·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 | 第191页 |
·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相关 | 第191页 |
·中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| 第191-193页 |
·结构方程建模分析步骤 | 第193-194页 |
·基于结构方程的假设检验 | 第194-200页 |
·理论模型检验 | 第195-197页 |
·模型比较 | 第197-200页 |
·实证结果 | 第200-203页 |
·企业间信任调节作用的模型与假设检验 | 第203-209页 |
·企业间信任高低的聚类 | 第203-204页 |
·高低信任的模型检验 | 第204-205页 |
·高低组模型之间路径系数的差异比较 | 第205-208页 |
·高低信任组别的假设检验分析 | 第208-209页 |
·假设检验总结 | 第209-211页 |
8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| 第211-221页 |
·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211-214页 |
·本研究对企业的实践建议 | 第214-216页 |
·建设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| 第214页 |
·强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| 第214-215页 |
·采取措施提高企业间的信任水平 | 第215页 |
·开展有效的知识共享 | 第215-216页 |
·研究的不足 | 第216-217页 |
·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实践意义 | 第217-219页 |
·研究的学术价值 | 第217-218页 |
·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218-219页 |
·后续研究建议及展望 | 第219-2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1-233页 |
附录1:调查问卷(一)中文版本问卷 | 第233-236页 |
附录2:调查问卷(二)日文版本问卷 | 第236-240页 |
附录3:访谈提纲 | 第240-241页 |
附录4:小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| 第241-243页 |
附录5: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| 第243-245页 |
附录6:调查方法的偏差分析 | 第245-248页 |
附录7:调查方法的偏差分析 | 第248-253页 |
附录8:本研究调查的部分企业----日本国内 | 第253-254页 |
附录9 本研究调查的部分企业----中国国内(以杭州为主) | 第254-255页 |
附录10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2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