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·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·国外有关易发性评价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有关易发性评价的研究 | 第15页 |
·国外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存在的难点 | 第17页 |
·我国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环境 | 第21-32页 |
·概况 | 第21-22页 |
·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2-24页 |
·区域地貌特征 | 第23页 |
·区域大地构造 | 第23-24页 |
·区域新构造运动 | 第24页 |
·研究区自然地理 | 第24-27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4-25页 |
·气候条件 | 第25-26页 |
·水文特征 | 第26-27页 |
·社会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 | 第27页 |
·研究区地质环境 | 第27-32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27-28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28-30页 |
·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| 第30页 |
·岩土体基本特征 | 第30页 |
·地下水类型与补、迳、排特征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| 第32-52页 |
·地质灾害类型与基本特征 | 第32-37页 |
·地质灾害类型 | 第32-34页 |
·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| 第34-37页 |
·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| 第37-40页 |
·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| 第38-39页 |
·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| 第39-40页 |
·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| 第40-48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40-42页 |
·地层岩性与斜坡结构 | 第42-45页 |
·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人类工程活动 | 第47-48页 |
·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8页 |
·地质灾害致灾体的稳定性评价 | 第48-52页 |
第4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| 第52-69页 |
·基于GIS 的信息量模型的理论基础 | 第52-56页 |
·信息量模型理论基础 | 第52-54页 |
·基于GIS 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信息量模型的步骤 | 第54-56页 |
·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| 第56-64页 |
·易发性评价分区方法 | 第56页 |
·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56-58页 |
·评价数据的提取 | 第58-60页 |
·基于GIS 的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 | 第60-64页 |
·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| 第64-69页 |
·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总体原则 | 第64-66页 |
·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依据及流程 | 第66-67页 |
·地质灾害危险性定性评价结果 | 第67-69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69-71页 |
·结论 | 第69-70页 |
·展望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附录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| 第75-79页 |
附图 | 第79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