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0-19页 |
(一) 请求权概念的“发现” | 第10-13页 |
1. 请求权概念的基础——罗马法上的“Actio” | 第10-11页 |
2. 温德沙伊德(Windscheid)“发现”请求权理论 | 第11-13页 |
(二) 各国或地区关于物权请求权制度或物权保护方式的理论和立法 | 第13-19页 |
1. 法国 | 第13-15页 |
2. 德国 | 第15-18页 |
3. 瑞士 | 第18页 |
4. 日本 | 第18-19页 |
二、物权请求权的概念和性质 | 第19-30页 |
(一) 物权请求权的概念 | 第20-23页 |
(二) 物权请求权的性质 | 第23-30页 |
1. 我国学者对物权请求权性质的认识 | 第23-24页 |
2. 笔者对物权请求权性质的分析 | 第24-30页 |
三、物权请求权制度作为物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 | 第30-39页 |
(一) 物权保护模式的理论分歧及其简要评析 | 第30-34页 |
1. 几种物权保护的模式 | 第30-32页 |
2. 简要评析 | 第32-34页 |
(二) 采用物权请求权模式的合理性 | 第34-39页 |
1. 物权请求权的独立性价值 | 第35-36页 |
2. 物权请求权与侵权之债的区分价值 | 第36-37页 |
3. 脱离“债”的侵权责任体系亦不可囊括物权请求权 | 第37-39页 |
四、《物权法》和《侵权责任法》中的物权保护模式 | 第39-43页 |
(一) 《物权法》的物权保护模式 | 第39-41页 |
1. 具有争议性的物权请求权“种类” | 第39-41页 |
2. 总体评价我国《物权法》的物权请求权制度 | 第41页 |
(二) 《侵权责任法》的物权保护模式 | 第41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