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12页 |
(一) 先行行为概述 | 第9-10页 |
(二) 先行行为理论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状况 | 第10-11页 |
(三)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(四) 研究的进路和方法 | 第12页 |
二、先行行为基本范畴 | 第12-18页 |
(一) 先行行为的概念 | 第12-14页 |
(二) 先行行为的特征 | 第14-16页 |
1. 先行行为与危害行为、犯罪行为的区别 | 第14-15页 |
2. 先行行为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(三) 先行行为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| 第16-18页 |
1. 先行行为纳入犯罪构成的理由 | 第16页 |
2. 先行行为是犯罪构成理论中客观方面危害行为的选择元素 | 第16-17页 |
3. 先行行为纳入犯罪构成危害行为的选择要素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三、先行行为产生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根据 | 第18-21页 |
(一) 相关学说 | 第18-19页 |
1. 道德根据说 | 第18页 |
2. 法律根据说 | 第18-19页 |
(二) 道德要求是先行行为产生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根据 | 第19-21页 |
1. 刑法规范要求的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| 第20页 |
2. 违反道德义务能够产生刑事法律责任 | 第20-21页 |
3. 作为义务的道德根据说不会扩大打击面 | 第21页 |
四、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的条件 | 第21-28页 |
(一) 相关学说及其评价 | 第21-23页 |
(二) 先行行为产生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条件 | 第23-28页 |
1. 先行行为的存在 | 第23-24页 |
2. 危险状态的存在 | 第24-25页 |
3. 先行行为与危险状态具有因果关系 | 第25-27页 |
4. 行为人或者监护人对危险具有支配力 | 第27-28页 |
五、先行行为的范围 | 第28-43页 |
(一) 先行行为是否限于违法行为 | 第28-31页 |
1. 相关观点 | 第28-31页 |
(二) 先行行为是否包含犯罪行为 | 第31-34页 |
1. 否定说 | 第31页 |
2. 肯定说 | 第31-32页 |
3. 折衷说 | 第32-34页 |
(三) 先行行为是否限于自己行为 | 第34-36页 |
(四) 先行行为是否限于作为 | 第36-38页 |
(五) 先行行为是否限于有责行为 | 第38-39页 |
(六) 先行行为是否包含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| 第39-41页 |
(七)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增加原有危险程度之行为 | 第41-42页 |
(八) 共同先行行为 | 第42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