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前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刑讯逼供概述 | 第9-20页 |
一、刑讯逼供概念之界定 | 第9-11页 |
(一) 刑讯逼供的主体 | 第9-10页 |
(二) 刑讯逼供的主观方面 | 第10页 |
(三) 刑讯逼供的对象 | 第10页 |
(四) 刑讯逼供客观方面表现 | 第10-11页 |
二、刑讯逼供的危害 | 第11-20页 |
(一) 刑讯逼供侵犯了人权 | 第12-14页 |
(二) 刑讯逼供导致冤假错案、简单粗暴侦查模式 | 第14页 |
(三) 刑讯逼供败坏司法队伍形象,危及法律权威 | 第14-15页 |
(四) 刑讯逼供破坏了法律制度 | 第15-20页 |
第二章 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 | 第20-28页 |
一、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历史影响 | 第20-22页 |
二、现代法律制度上的原因 | 第22-27页 |
(一) 我国受有罪推定思想支配,法律上未真正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| 第22-23页 |
(二) 法律上未赋予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特权、沉默权 | 第23-25页 |
(三) 未确立完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| 第25-26页 |
(四) 刑法中对刑讯逼供罪的规定尚不完善 | 第26-27页 |
三、司法实践中的原因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讯问方式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考量 | 第28-34页 |
一、现实中有效的讯问方式 | 第28-31页 |
(一) 现实中的讯问方式 | 第29页 |
(二) 非法但有效讯问方式的效率高 | 第29-30页 |
(三) 刑讯逼供的风险低 | 第30-31页 |
二、合法的讯问方式 | 第31-32页 |
(一) 合法的讯问方式 | 第31-32页 |
(二) 合法讯问方式的效率 | 第32页 |
三、讯问工作实施的原则 | 第32-34页 |
(一) 合法原则:进行讯问工作的根本前提 | 第32-33页 |
(二) 效率原则: 进行讯问工作的基本要求 | 第33页 |
(三) 比例原则: 目的和手段的衡平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遏制刑讯逼供的对策 | 第34-42页 |
一、主观认识方面 | 第34页 |
(一) 彻底否定传统法文化中的刑讯逼供正当性思想,树立人权至上,程序至上的行为准则 | 第34页 |
(二) 抛弃“口供是证据之王”的观念、树立“重客观证据”的观念 | 第34页 |
二、在立法方面 | 第34-40页 |
(一) 从立法上明确无罪推定原则 | 第34-35页 |
(二) 在中国循序渐进赋予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特权沉默权 | 第35-37页 |
(三) 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| 第37-39页 |
(四) 修改刑法中的刑讯逼供罪 | 第39-40页 |
三、在司法实践方面 | 第40-42页 |
(一) 加大律师介入力度,以权力监督权力 | 第40页 |
(二) 对讯问进行全程录音、录像制度 | 第40页 |
(三) 实行侦查权和关押权分离 | 第40-41页 |
(四) 实行刑讯逼供举证责任倒置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