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形成机理与控制对策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| ·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·论文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| 第18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| ·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| 第2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构成解析 | 第21-28页 |
| ·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新内涵 | 第21-23页 |
| ·传统审计风险的特点及定义 | 第21页 |
| ·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重新表述 | 第21-23页 |
| ·注册会计师审计师风险特征 | 第23-24页 |
| ·传统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特征 | 第23-24页 |
| ·新定义下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特征 | 第24页 |
| ·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要素构成 | 第24-27页 |
| ·传统风险模型评析 | 第24-26页 |
| ·新定义下审计风险模型 | 第26-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3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分析 | 第28-41页 |
| ·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产生的经济学解释 | 第28-36页 |
| ·路径依赖理论分析审计风险形成的"制度"原因 | 第28-29页 |
| ·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审计风险形成的参与方原因 | 第29-32页 |
| ·利益集团化理论分析审计风险形成的潜在人为因素 | 第32-33页 |
| ·战略管理理论分析审计风险形成的环境因素 | 第33-36页 |
| ·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形成的因素归纳分析 | 第36-40页 |
| ·客观因素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主观因素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4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自觉控制过程与对策 | 第41-63页 |
| ·接受客户风险控制 | 第41-45页 |
| ·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| 第41-42页 |
| ·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 | 第42-43页 |
| ·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 | 第43-45页 |
| ·符合性测试风险控制 | 第45-50页 |
| ·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 | 第45页 |
| ·审计符合性测试风险的类型 | 第45-46页 |
| ·审计符合性测试风险的控制 | 第46-50页 |
| ·真实性测试风险控制 | 第50-57页 |
| ·真实性测试风险的类型 | 第50-51页 |
| ·符合性测试风险与真实性测试风险的相互联系 | 第51-54页 |
| ·真实性测试风险的控制 | 第54-57页 |
| 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控制 | 第57-58页 |
| ·增强注册会计师风险防御能力的控制对策 | 第58-61页 |
| ·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| 第58-59页 |
| ·建立各级内部控制制度及逐级复核 | 第59-60页 |
| ·建立融洽协调的工作关系 | 第60页 |
| ·事务所多元化发展战略 | 第60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第5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的外部对策建议 | 第63-70页 |
| ·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| 第63-64页 |
| ·建立公司"审计委员会" | 第64-66页 |
| ·建立和完善审计风险基金和审计风险保险制度 | 第66-68页 |
| ·完善监管体制 | 第68-69页 |
| ·提高监管力度 | 第68页 |
| ·对事务所建立审计工作激励与奖惩机制 | 第68-6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| 结论 | 第70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