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

河谷特殊生境植物多样性特征与生态适应性--以湘西北主要河谷为例

摘要第1-13页
ABSTRACT第13-16页
第1章 前言第16-25页
   ·生物多样性、生态适应及生境概况第16-18页
   ·河谷特殊生境的植物区系与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第18-20页
   ·湘西北河谷特殊生境植物多样性研究第20-21页
   ·研究意义和拟解决问题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和价值第21-22页
     ·拟解决的问题第22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2-25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2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4-25页
第2章 研究区域自然概况第25-28页
   ·德夯自然地理概况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地质地貌第25页
     ·母岩和土壤第25页
     ·气候第25-26页
     ·植被第26页
   ·猛洞河自然地理概况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地质地貌第26页
     ·土壤第26页
     ·气候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植被第27-28页
第3章 河谷特殊生境定义、类型及主要特征第28-37页
   ·河谷特殊生境的认识和概念第28-30页
     ·湘西北河谷的认识第28页
     ·河谷、特殊生境、河谷特殊生境的定义第28-30页
     ·河谷特殊生境形成原因第30页
   ·河谷小生境主要类型及特征第30-32页
   ·河谷特殊生境生态效应及模型第32-34页
   ·河谷特殊生境生态系统第34-35页
   ·河谷特殊生境的脆弱性第35-37页
第4章 河谷特殊生境植物区系组成、特点和性质第37-50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·德夯峡谷特殊生境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分布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区系组成第38-39页
     ·主要优势科、属第39页
     ·地理成分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·猛洞河河谷特殊生境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第40-46页
     ·区系组成第40-41页
     ·科、属的区系组成特征第41-43页
     ·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第43-46页
   ·猛洞河河谷植物区系性质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各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各植物区系的聚类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·结论与讨论第48-50页
第5章 猛洞河河谷水平分布植物多样性分析第50-58页
   ·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第50-51页
     ·植物野外调查、标本采集与鉴定第50页
     ·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第50页
     ·植物多样性分析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1-57页
     ·各小生境类型植物多样性组成第51-52页
     ·植物多样性指标第52-53页
     ·物种多度第53-54页
     ·相对丰富度指数第54页
     ·分化指数第54-56页
     ·重要值IM 的分布格局第56-57页
   ·结论与讨论第57-58页
第6章 河谷专性植物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第58-65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58页
   ·河谷特殊生境专性植物的组成第58-59页
   ·河谷生境专性植物的区系特点第59-60页
   ·河谷生境专性种的适应特征第60-62页
     ·生长型第60页
     ·形态适应特征第60-61页
     ·生活史第61-62页
   ·河谷生境专性植物的分布第62-64页
     ·河谷生境专性植物的水平分布第62-63页
     ·河谷生境专性植物的垂直分布第63-64页
   ·结论与讨论第64-65页
     ·专性植物丰富,是特殊环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特征第64页
     ·适应性进化特征多样化第64-65页
第7章 河谷专性植物传粉生态学特性及适应—以吉首蒲儿根(Sinosenecio ishouensis)为例第65-74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65-66页
     ·生态分布及生境调查第65页
     ·物候特征观测第65-66页
     ·繁殖特征观测第66页
     ·种子萌发实验第66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66-70页
     ·生态分布第66-67页
     ·生物学特征第67-70页
   ·讨论第70-74页
     ·吉首蒲儿根物候特征对河谷特殊生境的适应性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吉首蒲儿根的传播体特征适应性第71-72页
     ·吉首蒲儿根的两种繁殖方式及进化适应第72页
     ·吉首蒲儿根濒危原因初步分析及保护对策第72-74页
第8章 河谷专性植物种系分化和物种形成的典型例证——凤凰蜘蛛抱蛋(Aspidistra fenghuangensis)及其核型第74-81页
   ·研究材料与方法第74-75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74-75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75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75-81页
     ·花、果实形态分异及补充描述第75-78页
     ·核型及生物地理学意义第78-81页
第9章 河谷特殊生境植物功能型多样及适应性第81-88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81页
   ·外部形态多样性及其对河谷特殊生境的适应第81-83页
     ·根形态多样性及其功能机制第81-82页
     ·茎形态多样性及其适应性第82-83页
   ·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及其适应性第83-84页
     ·叶级第83页
     ·叶质地第83页
     ·叶毛被第83-84页
   ·果实类型多样性及适应性第84-88页
     ·果实类型多样性第84-86页
     ·果实(种子)作为传播体的功能进化第86-88页
第10章 河谷特殊生境繁育系统与生态关联性第88-99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88-89页
     ·数据收集第88-89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8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89-97页
     ·河谷生境中各科的繁殖生物学形状的分布第89-94页
     ·性系统第94页
     ·性系统与生活型的相关性第94-95页
     ·性系统与花的大小的相关性第95页
     ·性系统与花的颜色的相关性第95页
     ·性系统与果实类型的相关性第95-97页
     ·与其他森林的比较第97页
   ·讨论第97-99页
     ·猛洞河河谷植物性系统的热带亲缘性第97-98页
     ·生态环境在性系统进化中的作用第98页
     ·系统关系对性系统和生态关联性的限制第98-99页
第11章 结论与展望第99-102页
   ·研究结论第99-100页
   ·展望第100-102页
参考文献第102-111页
致谢第111-113页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3页

论文共11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GIS的贵州晴兴高速公路沿线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
下一篇:南海硇洲岛海域海胆相关可培养细菌多样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