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企业集群共生融资机制及创新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2-30页 |
·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研究的现状及评述 | 第14-20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集群融资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·对国内外集群融资研究现状的评价 | 第19-20页 |
·对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·集群共生概念的界定 | 第20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概念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·论文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30页 |
·研究视角的选择 | 第21-23页 |
·论文研究框架 | 第23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产业集群共生融资的理论基础 | 第30-46页 |
·产业集群理论 | 第30-35页 |
·新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| 第30-32页 |
·新增长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| 第32-33页 |
·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| 第33-34页 |
·新制度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| 第34页 |
·新社会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| 第34-35页 |
·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| 第35-42页 |
·中小企业融资——单个企业视角 | 第35-40页 |
·中小企业融资——产业集群视角 | 第40-42页 |
·集群共生理论 | 第42-44页 |
·对相关理论的评述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产业集群的共生环境、共生单元及共生关系 | 第46-91页 |
·共生理论的经济内涵及构成要素 | 第46-55页 |
·共生理论的经济内涵及构成要素 | 第48-51页 |
·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 | 第51-55页 |
·产业集群共生环境的分析与比较 | 第55-67页 |
·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的根植性关系 | 第58-59页 |
·经济环境因素 | 第59-61页 |
·自然资源环境因素 | 第61-63页 |
·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| 第63-64页 |
·政策环境因素 | 第64-67页 |
·产业集群共生单元的分析与比较 | 第67-82页 |
·产业集群共生单元的特征 | 第67-72页 |
·产业集群共生单元的经济属性 | 第72-79页 |
·产业集群共生单元的演化路径 | 第79-82页 |
·产业集群共生关系的分析与比较 | 第82-89页 |
·寄生网络关系 | 第83-85页 |
·偏利共生网络关系 | 第85-86页 |
·非对称互惠共生网络关系 | 第86-87页 |
·对称互惠共生网络关系 | 第87-88页 |
·四种共生关系网络模式的经济特性比较 | 第88-8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四章 产业集群共生融资机制分析 | 第91-119页 |
·集群共生环境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行为的影响 | 第91-96页 |
·产业集群与环境资源耦合的融资体系 | 第91-92页 |
·金融资源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| 第92-93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社会资本优势 | 第93-94页 |
·政府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作用 | 第94-96页 |
·集群共生单元的融资优势 | 第96-104页 |
·中小企业融资障碍产生的原因 | 第96-98页 |
·集群共生单元的信誉链融资机制 | 第98-101页 |
·集群共生单元的信誉链融资优势 | 第101-104页 |
·基于集群共生关系的融资优势 | 第104-110页 |
·集群中小企业共生融资的契约关系 | 第104-105页 |
·集群共生关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改进 | 第105-110页 |
·集群共生融资模式的比较 | 第110-117页 |
·寄生模式融资模式 | 第111页 |
·偏利共生模式融资模式 | 第111-112页 |
·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融资模式 | 第112-113页 |
·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融资模式 | 第113-115页 |
·四种共生融资模式的比较 | 第115-11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第五章 产业集群共生边界的扩大与信用风险分摊机制 | 第119-150页 |
·研究的基础:"信用增级" | 第119-121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共生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分摊机制 | 第121-125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共生融资中的契约信用 | 第121-122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共生融资中的契约信用风险 | 第122-123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契约信用风险分摊机制 | 第123-125页 |
·寄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风险分摊机制 | 第125-128页 |
·寄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主体 | 第125页 |
·寄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关系 | 第125-127页 |
·寄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风险分摊 | 第127-128页 |
·偏利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风险分摊机制 | 第128-133页 |
·偏利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主体 | 第128-129页 |
·偏利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关系 | 第129-131页 |
·偏利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风险分摊 | 第131-133页 |
·非对称互惠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风险分摊机制 | 第133-135页 |
·非对称互惠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主体 | 第133页 |
·非对称互惠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关系 | 第133-134页 |
·非对称互惠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风险分摊 | 第134-135页 |
·对称互惠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风险分摊机制 | 第135-142页 |
·对称互惠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主体 | 第135-136页 |
·对称互惠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关系 | 第136-137页 |
·对称互惠共生融资模式的契约信用风险分摊 | 第137-142页 |
·集群共生边界的适度扩张降低系统信用风险 | 第142-148页 |
·集群共生边界扩张的自组织性 | 第142-144页 |
·集群边界扩张的契约和声誉约束 | 第144-146页 |
·信用风险视角下集群共生关系的理想边界 | 第146-1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8-150页 |
第六章 产业集群共生融资机制的实证研究 | 第150-181页 |
·实证研究设计 | 第150-158页 |
·实证研究结构 | 第150页 |
·实证指标设计 | 第150-154页 |
·实证研究方法 | 第154-157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157-158页 |
·研究对象数据特征描述 | 第158-161页 |
·外部环境对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 | 第161-167页 |
·问卷信度检验 | 第161页 |
·问卷的效度检验 | 第161-164页 |
·模型变量的二阶因子分析 | 第164-166页 |
·环境对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模型 | 第166-167页 |
·实证结论 | 第167页 |
·集群内中小企业共生融资优势的实证 | 第167-174页 |
·模型样本特征描述 | 第167-170页 |
·模型指标相关性分析 | 第170-172页 |
·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优势的实证模型 | 第172-173页 |
·实证检验及结论 | 第173-174页 |
·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演进的实证 | 第174-180页 |
·问卷信度分析 | 第174页 |
·问卷效度分析 | 第174页 |
·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演进的对比实证 | 第174-179页 |
·实证结论 | 第179-18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0-181页 |
第七章 产业集群共生融资创新的研究 | 第181-215页 |
·集群融资创新的内涵 | 第181-184页 |
·金融创新的概念 | 第181-182页 |
·集群融资模式的创新 | 第182-183页 |
·集群融资产品的创新 | 第183-184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的动力机制 | 第184-188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动力的理论基础 | 第184-185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外部约束 | 第185-187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内在约束 | 第187-188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的"约束诱导"机制 | 第188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两主体——双螺旋创新路径 | 第188-198页 |
·优化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环境 | 第189-191页 |
·建立集群两级信用评级系统 | 第191-197页 |
·引入信用中介组织 | 第197-198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的概念模型 | 第198-207页 |
·模型的设计原则 | 第198-199页 |
·模型的设计路径 | 第199-201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"防火墙"模型 | 第201-206页 |
·模型的检验 | 第206-207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产品设计 | 第207-213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创新产品的设计思路 | 第207-208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型委托贷款产品 | 第208-209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型委托贷款产品的共生收益分析 | 第209-210页 |
·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型委托贷款产品的风险分摊分析 | 第210-21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13-215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| 第215-219页 |
·研究结论及实践意义 | 第215-217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217-2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9-228页 |
附录 | 第228-236页 |
致谢 | 第236-23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2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