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(一)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3-17页 |
(二)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7-18页 |
三、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| 第18-19页 |
(一) 实践意义 | 第18-19页 |
(二) 理论意义 | 第19页 |
四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9-20页 |
五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恩施市初中教师城乡交流的现状分析 | 第22-35页 |
一、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2-24页 |
二、城乡教师交流的主要形式 | 第24-25页 |
三、问卷设计和预测 | 第25-26页 |
四、相关数据分析及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| 第26-35页 |
(一) 教师对于交流政策的认识和态度 | 第26-30页 |
(二) 教师参与城乡交流的现状 | 第30-35页 |
第三章 影响教师城乡交流有效实施的原因分析 | 第35-46页 |
一、相关制度因素 | 第35-38页 |
(一) 教师城乡交流政策本身设计的不合理 | 第35页 |
(二) “以县为主”的教育投资体制使农村学校教育投入缺乏经费保障 | 第35-36页 |
(三) 城乡地区教师待遇的差距影响政策的实施 | 第36-37页 |
(四) 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影响对教师的选派和管理工作 | 第37页 |
(五) 城乡分割体制下农村教育的弱势 | 第37-38页 |
二、观念文化因素 | 第38-46页 |
(一) 宣传力度不够,全社会没有形成城乡教师交流的良好氛围 | 第38-39页 |
(二) 政府、学校和教师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来应对教师流动政策 | 第39-40页 |
(三) 社会习俗、传统观念、教师的生活习惯等制约着城乡教师有效交流 | 第40-41页 |
(四) 学校文化氛围的差异导致交流老师不能很快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| 第41-43页 |
(五) 教师的社会认同感缺失,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交流效果欠佳 | 第43-44页 |
(六) 教师对职业价值观认识不足、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不高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完善贫困山区初中教师城乡交流制度的建议 | 第46-53页 |
一、完善教师轮岗交流的相关正式制度 | 第46-48页 |
(一)制定切实可行的城乡交流政策 | 第46-48页 |
(二) 完善在职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制度 | 第48页 |
二、转变思想观念,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| 第48-51页 |
(一) 大力宣传教育均衡理念和城乡教师交流政策,形成政策实施的良好氛围 | 第48-49页 |
(二) 大力建设农村薄弱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 | 第49-50页 |
(三) 正确认知教师角色、对教师实施人文关怀 | 第50页 |
(四) 培养教师道德自律精神,形成教育信念 | 第50-51页 |
三、建立分阶段、分层次的教师交流,采取多种交流方式 | 第51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附录1:初中教师城乡交流现状的调查问卷(城区) | 第54-58页 |
附录2:初中教师城乡交流现状的调查问卷(乡镇) | 第58-61页 |
附录3:访谈提纲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