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--以国内大学排名为例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导言 | 第13-22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| 第13-16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主要内容及创新 | 第16-22页 |
·主要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8页 |
·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| 第22-51页 |
第一节 符号资本理论及研究 | 第22-28页 |
·符号资本理论 | 第22-27页 |
·符号资本的研究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社会评价理论及研究 | 第28-34页 |
·社会评价理论 | 第28-31页 |
·大学社会评价的研究 | 第31-34页 |
第三节 大学分层理论及研究 | 第34-51页 |
·社会分层理论 | 第34-37页 |
·大学分层及其研究 | 第37-51页 |
第三章 大学社会评价概况 | 第51-91页 |
第一节 大学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| 第51-54页 |
·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社会需要 | 第52页 |
·监督高校发展的社会机制 | 第52-54页 |
·一种社会心理需求 | 第54页 |
第二节 国外大学社会评价的发展 | 第54-67页 |
·美国 | 第55-59页 |
·英国 | 第59-61页 |
·德国 | 第61-64页 |
·加拿大 | 第64-65页 |
·比较与评价 | 第65-67页 |
第三节 我国的大学评价 | 第67-81页 |
·大学评价发展概况 | 第67-69页 |
·大学政府评价 | 第69-73页 |
·大学学术评价 | 第73-76页 |
·大学社会评价 | 第76-81页 |
第四节 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比较分析 | 第81-91页 |
·指标体系的比较 | 第81-85页 |
·排名趣向的比较 | 第85-87页 |
·问题与危机 | 第87-91页 |
第四章 大学的符号资本 | 第91-120页 |
第一节 大学符号资本的形成及特征 | 第91-95页 |
·大学符号资本的形成 | 第92-93页 |
·大学符号资本的特征 | 第93-95页 |
第二节 大学符号资本的组成要素 | 第95-114页 |
·大学精神 | 第95-100页 |
·大学文化 | 第100-107页 |
·大学品牌和声誉 | 第107-111页 |
·大学的历史底蕴 | 第111-114页 |
第三节 符号资本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| 第114-120页 |
·增值功能 | 第114-115页 |
·发展导向 | 第115-116页 |
·育人功能 | 第116-120页 |
第五章 符号资本与大学社会评价 | 第120-140页 |
第一节 大学社会评价的定位 | 第120-124页 |
·大学社会评价的界分 | 第120-123页 |
·大学社会评价的定位 | 第123-124页 |
第二节 大学社会评价中的高校分层 | 第124-132页 |
·大学社会评价的实质 | 第125-127页 |
·大学分层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| 第127-129页 |
·大学社会评价中大学分层标准 | 第129-132页 |
第三节 符号资本在大学社会评价中的作用 | 第132-140页 |
·克服目前大学排名的弊端 | 第133-135页 |
·有利于提升大学排名公信力 | 第135-137页 |
·有利于增强大学排名合法性 | 第137-140页 |
第六章 大学社会评价影响力实证研究 | 第140-157页 |
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| 第140-144页 |
·问卷设计 | 第142-144页 |
·问卷发放 | 第144页 |
第二节 数据分析与结果 | 第144-157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144-155页 |
·结论 | 第155-157页 |
第七章 大学社会评价的思考及建议 | 第157-174页 |
第一节 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问题及思考 | 第157-164页 |
·认识论层面 | 第157-159页 |
·方法论层面 | 第159-164页 |
第二节 大学社会评价的展望及建议 | 第164-174页 |
·重视大学符号资本 | 第164-169页 |
·正视大学社会评价 | 第169-174页 |
后记 | 第174-1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7-187页 |
致谢 | 第187-188页 |
附录:调查问卷 | 第188-19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