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烟草病虫害论文

Nbnrp1蛋白介导大丽轮枝菌激发子PevD1诱导本生烟抗病性的分子机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英文缩略表第13-14页
第一章 引言第14-21页
    1.1 激发子的研究现状第14页
    1.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机制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1.3 萜类次生代谢产物与植物抗性第16-17页
    1.4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转录组测序技术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1.5 蛋白激发子PEVD1 的研究背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激发子PevD1 的分离及功能研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PevD1 诱导植物抗病的机制研究第18页
    1.6 NRP蛋白的研究背景第18-19页
    1.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1.8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20-21页
第二章 PEVD1 的真核表达与纯化第21-29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质粒和菌株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剂和仪器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培养基与试剂配制第21-22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PevD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、转化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PevD1 的真核表达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PevD1 的纯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PevD1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PevD1的Western-blot鉴定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真核表达的PevD1 诱导本生烟HR的活性检测第26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PevD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PevD1 的表达、纯化、鉴定及活性检测第2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7-29页
第三章 NBNRP1 正调控PEVD1 诱导本生烟产生的防御反应和系统抗性第29-38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菌株和植物材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培养基与试剂配制第29-30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植物培养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DAB组织染色法检测过氧化氢的沉积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PevD1 诱导胼胝质的产生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PevD1 诱导MAPK级联反应的激活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PevD1 诱导本生烟对 TMV 的抗性实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PevD1 诱导本生烟对大丽轮枝菌的抗性实验第32-33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过氧化氢沉积的检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胼胝质沉淀的观察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MAPK 级联反应激活检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PevD1诱导本生烟对TMV的抗性实验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PevD1诱导本生烟对大丽轮枝菌的抗性实验第36-37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四章 转录组测序第38-52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激发子与植物材料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38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植株的准备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PevD1 处理本生烟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取样、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文库构建及测序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测序数据的过滤及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基因表达定量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4.3 结果及分析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RNA的质量检测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测序数据的质控和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样品的相关性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差异表达基因(DEGs)的筛选及功能分析第43-5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五章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验证第52-59页
    5.1 实验材料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植物材料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52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qPCR引物设计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RNA提取及反转录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qPCR反应体系及程序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qPCR结果统计与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5.3 结果及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转录组中抗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倍半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的qPCR验证第55-57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7页
附录第67-81页
致谢第81-82页
作者简历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苜蓿盲蝽性信息素受体的鉴定与功能分化
下一篇:大豆抱囊线虫(Heterodera glycines)溶菌酶基因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