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注释说明清单 | 第15-16页 |
引言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8-3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8-23页 |
1.1.1 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| 第18-20页 |
1.1.2 数据分析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| 第20-21页 |
1.1.3 街区功能性质与人群集聚研究预警“城市病”发生 | 第21-2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3-27页 |
1.2.1 城市功能性质研究 | 第23-25页 |
1.2.2 人群集聚特征研究 | 第25-26页 |
1.2.3 城市功能性质与人群集聚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| 第26-27页 |
1.2.4 研究小结 | 第27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7-28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27-28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28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8-31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8-30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| 第32-42页 |
2.1 街区 | 第32-34页 |
2.1.1 街区的不同语境释义 | 第32-33页 |
2.1.2 街区内涵的二重性 | 第33-34页 |
2.2 混合功能理论 | 第34-35页 |
2.2.1 混合功能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| 第34-35页 |
2.2.2 街区尺度的功能混合 | 第35页 |
2.3 城市活力理论 | 第35-37页 |
2.3.1 城市活力理论的内涵 | 第35-36页 |
2.3.2 街区尺度的城市活力 | 第36-37页 |
2.4 人类聚居学理论 | 第37-39页 |
2.4.1 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| 第37-38页 |
2.4.2 人类聚居学理论下人群集聚与功能性质的关联 | 第38-39页 |
2.5 研究小结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街区功能性质与人群集聚特征分析 | 第42-83页 |
3.1 研究范围及数据采集 | 第42-52页 |
3.1.1 研究对象与范围 | 第42-44页 |
3.1.2 OSM(OpenStreetMap)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| 第44-45页 |
3.1.3 POI(Point of Interest)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| 第45-50页 |
3.1.4 百度地图人口热力(Baidu Heat Map)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| 第50-52页 |
3.2 街区功能性质分析 | 第52-67页 |
3.2.1 量化指标构建 | 第52-54页 |
3.2.2 指数分析 | 第54-62页 |
3.2.3 密度分析 | 第62-63页 |
3.2.4 混合度分析 | 第63-67页 |
3.3 人群集聚特征分析 | 第67-75页 |
3.3.1 量化指标构建 | 第67-68页 |
3.3.2 时空变化特征 | 第68-69页 |
3.3.3 平均值量化分析 | 第69-72页 |
3.3.4 标准差量化分析 | 第72-75页 |
3.4 街区功能性质与人群集聚特征相关性分析 | 第75-78页 |
3.4.1 街区功能密度与人群集聚特征的相关性 | 第75-76页 |
3.4.2 街区功能混合度与人群集聚特征的相关性 | 第76-78页 |
3.5 研究小结 | 第78-83页 |
第四章 数据分析下中小城市街区现存问题与优化建议 | 第83-92页 |
4.1 基于数据分析的街区问题 | 第83-86页 |
4.1.1 基于功能性质分析的街区问题 | 第83-84页 |
4.1.2 基于人群集聚特征分析的街区问题 | 第84-85页 |
4.1.3 相关性揭露街区问题 | 第85-86页 |
4.2 街区优化建议 | 第86-92页 |
4.2.1 街区尺度功能混合与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 | 第86-88页 |
4.2.2 街道“公共性”回归和“一地多用”模式 | 第88-90页 |
4.2.3 开辟城市绿化与培植城市花园 | 第90-91页 |
4.2.4 提高街区商业消费空间的容纳能力 | 第91-92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 | 第92-96页 |
5.1 研究结果 | 第92-95页 |
5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附录A 街区功能性质指标量化统计表 | 第100-105页 |
附录B 街区人群集聚特征指标量化统计表 | 第105-110页 |
后记或致谢 | 第110-111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