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符号说明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6页 |
1.1 多环呫吨酮类化合物简介 | 第11-13页 |
1.2 黄脂菌素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转录调控因子 | 第15-16页 |
1.4 链霉菌中抗生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及其调控改造 | 第16-21页 |
1.4.1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级联调控 | 第17-18页 |
1.4.2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反馈调控 | 第18-19页 |
1.4.3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交叉调控 | 第19-20页 |
1.4.4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改造 | 第20-21页 |
1.5 TenA家族转录调控蛋白 | 第21-22页 |
1.6 MarR家族转录调控蛋白 | 第22-23页 |
1.7 ArsR家族转录调控蛋白 | 第23-24页 |
1.8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6-40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6-32页 |
2.1.1 本研究中使用菌株 | 第26-27页 |
2.1.2 本研究使用的质粒 | 第27-28页 |
2.1.3 本研究所用的引物 | 第28-31页 |
2.1.4 本研究所用试剂与培养基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32-40页 |
2.2.1 灰黄链霉菌及其衍生菌的培养及保藏 | 第32页 |
2.2.2 碱法提取大肠杆菌质粒 | 第32-33页 |
2.2.3 DNA片段酶切、回收及酶连 | 第33-34页 |
2.2.4 大肠杆菌的质粒转化 | 第34页 |
2.2.5 敲除质粒的构建 | 第34-35页 |
2.2.6 回补质粒的构建 | 第35-36页 |
2.2.7 大肠杆菌与灰黄链霉菌的双亲本接合转移 | 第36页 |
2.2.8 链霉菌总DNA提取 | 第36-37页 |
2.2.9 黄脂菌素的发酵与检测 | 第37页 |
2.2.10 灰黄链霉菌总 RNA 提取与反转录 | 第37-38页 |
2.2.11 黄脂菌素生物合成基因转录单元的确定 | 第38页 |
2.2.12 Real-time PCR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调控基因xanR1、xanR2和xanR3 的体内缺失研究 | 第40-54页 |
3.1 前言 | 第40页 |
3.2 调控蛋白XanR1、XanR2、XanR3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2.1 调控蛋白XanR1 的功能分析 | 第40页 |
3.2.2 调控蛋白XanR2 的功能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2.3 调控蛋白XanR3 的功能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3 xanR1、xanR2和xanR3 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 | 第43-47页 |
3.4 xanR1、xanR2和xanR3 基因敲除突变株的发酵检测 | 第47-50页 |
3.5 xanR1、xanR2和xanR3 基因回补突变株的构建 | 第50-51页 |
3.6 xanR3 基因回补突变株的发酵检测 | 第51-5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四章 黄脂菌素生物合成基因转录过程中xanR2和xanR3 的功能研究 | 第54-63页 |
4.1 前言 | 第54页 |
4.2 黄脂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内共转录单元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3 xanR2 基因缺失对黄脂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4 xanR3 基因缺失对黄脂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4.5 XanR2 作用位点预测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6 XanR3 作用位点预测分析 | 第6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5.1 本研究工作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| 第63页 |
5.2 研究工作展望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72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