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混凝土结构、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

FRP筋橡胶集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9页
    1.2 FRP筋分类及主要特点第9-11页
    1.3 FRP筋混凝土梁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1.4 橡胶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第13-16页
    1.5 橡胶集料混凝土梁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1.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7-19页
第2章 材料性能试验第19-33页
    2.1 FRP筋力学性能试验第19-21页
    2.2 钢筋力学性能试验第21-22页
    2.3 橡胶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试验原材料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试验配合比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试件制作与养护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试验内容及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2.4 橡胶集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试验结果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立方体抗压强度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劈裂抗拉强度第28页
    2.5 橡胶集料混凝土棱柱体试件试验结果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试验现象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轴心抗压强度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峰值应变与极限应变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受压应力-应变关系曲线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受压弹性模量第3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1-33页
第3章 FRP筋橡胶集料混凝土梁受弯试验第33-53页
    3.1 试验目的第33页
    3.2 试验概况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验材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验梁设计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试验梁制作与养护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测量内容及方案第37-38页
    3.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试验现象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破坏形态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荷载-跨中挠度曲线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荷载-受拉筋应变曲线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荷载-混凝土应变曲线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使用荷载下的挠度曲线第49-5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0-53页
第4章 FRP筋橡胶集料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53-75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53页
    4.2 试验梁有限元模型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和单元选取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荷载与边界条件第56-57页
    4.3 试验梁有限元模拟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模拟结果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4.4 参数分析概述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混凝土本构模型简化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受拉筋本构模型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参数设计第64-65页
    4.5 变参分析第65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橡胶掺量的影响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FRP筋配筋率的影响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截面高度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分析讨论第71-73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3-75页
第5章 FRP筋橡胶集料混凝土梁理论计算及设计建议第75-93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75页
    5.2 试验梁理论计算第75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开裂弯矩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极限弯矩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延性评价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跨中挠度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裂缝宽度第82-84页
    5.3 设计算例及建议第84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截面极限受弯承载力计算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设计算例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设计建议第90-91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1-93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3-9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3-94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94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105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5-107页
致谢第107页

论文共10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转录因子AP-2β核定位信号突变对PDA相关疾病基因的影响
下一篇:萱草花黄酮的抗抑郁作用研究及机制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