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工业经济论文--中国工业经济论文--工业部门经济论文

网络借贷在肥城东升纸业有限公司的应用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14-19页
    1.1 选课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课背景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网络借贷用户行为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网贷平台风险防控研究第16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思路第17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18-19页
2 中小企业网贷融资的理论基础第19-24页
    2.1 中小企业融资的传统理论脉络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新资本结构理论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企业财务成长周期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2.2 网络借贷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网络经济的成本与报酬原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产业融合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有效市场假说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新金融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理性经济人假说第22页
    2.3 网贷与企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长尾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声誉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资源配置理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3-24页
3 中小企业网贷融资的适用性分析第24-32页
    3.1 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困境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中小企业界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中小企业特征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25-26页
    3.2 网络借贷的创新发展与成效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P2P网贷概念及运营模式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第26-30页
    3.3 网络借贷的优势与适用性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网络借贷与传统融资方式的相同之处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网络借贷与传统融资方式的相异之处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网络借贷的优势与适用性第30-32页
4 东升纸业网络借贷的财务可行性分析第32-42页
    4.1 肥城东升纸业有限公司基本情况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基本信息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控股情况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资信情况第32-33页
    4.2 财务分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肥城东升纸业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偿债状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营运状况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盈利状况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发展能力第38页
    4.3 网络借贷在东升纸业的可行性研究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额度测算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综合评价第40-42页
5 东升纸业网贷融资的具体操作方式及风险管控第42-50页
    5.1 P2P平台模式分类第42-43页
    5.2 东升纸业具体融资方式——以红岭创投为例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平台简介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标的类型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运作特点第44页
    5.3 东升纸业具体融资方案——以红岭创投为例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借贷流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东升纸业融资费用第45-46页
    5.4 东升纸业网络借贷风险管控建议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针对东升纸业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针对网络借贷平台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针对平台投资者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针对监管部门第48-50页
6 结论与展望第50-52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0页
    6.2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第50-51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4页
致谢第54-5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运用“双序治疗”主导躯体形式障碍康复实践研究
下一篇:缅怀小组干预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认知能力的研究--基于武汉市H社区“岁月长歌”小组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