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第1章 保险监管的基本理论 | 第13-27页 |
·保险监管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| 第13-15页 |
·保险监管的概念 | 第13-14页 |
·保险监管的基本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保险监管的目的与主要模式 | 第15-17页 |
·保险监管的目的 | 第15页 |
·保险监管的主要模式 | 第15-17页 |
·保险监管的目标与法律原则 | 第17-19页 |
·保险监管的目标 | 第17-18页 |
·保险监管的法律原则 | 第18-19页 |
·保险监管的主要理论以及历史演变 | 第19-27页 |
·公共利益论 | 第20-22页 |
·私人利益论 | 第22-23页 |
·政治监管论 | 第23页 |
·保险监管理论的历史演变 | 第23-27页 |
第2章 保险监管的国际化趋势 | 第27-51页 |
·保险监管国际化的涵义 | 第27-28页 |
·保险业发展的国际化现实 | 第27页 |
·保险监管国际化的涵义 | 第27-28页 |
·IAIS模式 | 第28-43页 |
·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(IAIS)简介 | 第28-29页 |
·IAIS《保险监管核心原则》 | 第29-35页 |
·借鉴IAIS《保险监管核心原则》对我国保险监管的思考 | 第35-43页 |
·欧盟的保险监管模式 | 第43-48页 |
·偿付能力标准Ⅱ(solvency Ⅱ) | 第44-46页 |
·保险调解指令(The Insurance Mediation Directive) | 第46-47页 |
·欧洲再保险指令(The European Reinsurance Directive) | 第47-48页 |
·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保险监管的趋势 | 第48-51页 |
第3章 保险监管的国际比较 | 第51-83页 |
·国际保险监管制度的演进 | 第51-74页 |
·英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| 第51-60页 |
·美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| 第60-66页 |
·日本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| 第66-72页 |
·德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| 第72-74页 |
·国际监管制度之比较研究 | 第74-83页 |
·发达国家保险监管体制模式的转变 | 第74-76页 |
·发达国家保险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 | 第76-81页 |
·国际保险监管模式的启示 | 第81-83页 |
第4章 我国保险监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| 第83-107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的近代史 | 第83-86页 |
·近代中国保险业监管机构的演变 | 第83-84页 |
·保险法制体系的艰难创制 | 第84-86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的现代史 | 第86-90页 |
·高度集权下的直接领导监管 | 第87-88页 |
·保险监管制度雏形形成 | 第88-89页 |
·独立化保险监管体系的初步形成 | 第89-90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的现状 | 第90-96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特点 | 第90-95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分析 | 第95-96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| 第96-107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体系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| 第96-98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体系中存在的特定性问题 | 第98-102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102-107页 |
第5章 完善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法律思考 | 第107-125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的法制化 | 第107-110页 |
·我国保险监管法制化的内容 | 第107-108页 |
·我国现行保险监管的立法状况 | 第108-110页 |
·完善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法律建议 | 第110-118页 |
·健全监管法律和监管规章体系框架 | 第111-112页 |
·改良内外部监管环境 | 第112-114页 |
·健全保险监管会计、审计和精算制度 | 第114页 |
·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| 第114-116页 |
·建立灵敏的风险预警系统 | 第116页 |
·建立高素质的保险监管人才队伍 | 第116-117页 |
·建立金融监管交流与协作制度 | 第117-118页 |
·加强我国保险监管重点的法律举措 | 第118-125页 |
·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的法律举措 | 第118-121页 |
·加强公司治理监管的法律举措 | 第121-125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125-127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25-126页 |
·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| 第126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36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