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绪论 | 第7-16页 |
一、本课题的意义 | 第7-8页 |
二、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| 第8-14页 |
三、本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| 第14页 |
四、本文的写作结构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西周礼乐文化中诗的功能 | 第16-33页 |
第一节 礼、乐与诗及其教化作用 | 第16-19页 |
第二节 礼、乐与采诗、献诗及其教化动机 | 第19-24页 |
第三节 礼、乐与雅、颂及其教化之用 | 第24-28页 |
第四节 礼、乐与国风及其教化之用 | 第28-33页 |
第二章 西周诗教 | 第33-53页 |
第一节 西周社会与学校教育中的“诗教” | 第33-41页 |
第二节 西周诗与“诗教” | 第41-53页 |
第三章 春秋诗用与诗教 | 第53-71页 |
第一节 春秋诗用的时代需求与诗教 | 第53-59页 |
第二节 春秋诗用的方式与诗教 | 第59-65页 |
第三节 春秋诗用的取义新原则与诗教 | 第65-71页 |
第四章 孔子诗教 | 第71-90页 |
第一节 孔子以诗为教的理论基础——“思无邪”与“兴于诗” | 第71-74页 |
第二节 孔子以诗为教的诗用新说——“兴、观、群、怨”与“事父”“事君” | 第74-78页 |
第三节 孔子以诗为教的人格规范——“温柔敦厚”与“放郑声” | 第78-82页 |
第四节 孔子以诗为教的方式、思想——诵、弦、歌、舞与“四教”“四科” | 第82-84页 |
第五节 孔子以诗为教的个案分析——引诗以教与评说学诗、用诗 | 第84-90页 |
第五章 楚竹书《诗论》与诗教 | 第90-106页 |
第一节 对《诗》的总体评论 | 第92-94页 |
第二节 对颂、雅、风三体的分别评述 | 第94-98页 |
第三节 对《诗》的具体篇什的具体讲解 | 第98-106页 |
第六章 子思、孟子、荀子与诗教 | 第106-130页 |
第一节 子思《中庸》的以诗证理 | 第106-112页 |
第二节 《孟子》的用诗、解诗与论诗 | 第112-123页 |
第三节 荀子引诗用诗与学《诗》的新观念 | 第123-130页 |
第七章 诗之为经与汉代经学中的四家诗 | 第130-142页 |
第一节 鲁诗的传承与其竭力揭示诗教之义的说诗特点 | 第131-133页 |
第二节 齐诗的传承与其借阴阳观念说诗的特点 | 第133-135页 |
第三节 韩诗的传承与其多角度作序、以诗教入注的说诗特点 | 第135-138页 |
第四节 毛诗的传承与其依文以立解的说诗特点 | 第138-142页 |
第八章 以序、传、笺形式成立与传播的古文经毛诗《诗经》学 | 第142-163页 |
第一节 《诗序》对先汉诗教理论的系统化整合 | 第142-147页 |
第二节 《毛诗故训传》对《诗》之篇什“依诗以立解”的解说 | 第147-153页 |
第三节 《毛诗传笺》以毛诗为宗、兼采三家的《诗经》阐释 | 第153-158页 |
第四节 《诗谱》“以史证诗”与“正变美刺”说 | 第158-163页 |
结论 | 第163-1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4-169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著作及论文 | 第169-170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70-172页 |
Abstract | 第172-1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