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31页 |
1.1 癌症及其治疗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1.1 癌症简介 | 第17页 |
1.1.2 癌症治疗方案 | 第17-18页 |
1.1.3 乳腺癌 | 第18-19页 |
1.2 肿瘤微环境 | 第19-20页 |
1.3 纳米载药体系 | 第20-22页 |
1.3.1 基于聚合物的药物载体 | 第20-21页 |
1.3.2 基于脂质的药物载体 | 第21页 |
1.3.3 病毒纳米粒子 | 第21页 |
1.3.4 碳纳米管 | 第21-22页 |
1.4 纳米载体的主动靶向与被动靶向 | 第22-23页 |
1.4.1 被动靶向 | 第22-23页 |
1.4.2 主动靶向 | 第23页 |
1.5 具有响应性的纳米载药体系 | 第23-29页 |
1.5.1 pH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 | 第23-25页 |
1.5.2 热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 | 第25-26页 |
1.5.3 磁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 | 第26-27页 |
1.5.4 光敏性纳米载药体系 | 第27页 |
1.5.5 酶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 | 第27-28页 |
1.5.6 氧化还原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 | 第28-29页 |
1.6 抗癌药物:藤黄酸与7-乙基-10-羟基喜树碱 | 第29页 |
1.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pH响应性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及表征 | 第31-47页 |
2.1 引言 | 第31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31-33页 |
2.2.1 实验试剂 | 第32页 |
2.2.2 实验器材 | 第32-33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33-39页 |
2.3.1 小分子链转移剂的合成及表征 | 第33-34页 |
2.3.2 双官能化大分子链转移剂的合成及表征 | 第34-36页 |
2.3.3 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| 第36-38页 |
2.3.4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及表征 | 第38-39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6页 |
2.4.1 小分子链转移剂的表征 | 第39-40页 |
2.4.2 大分子链转移剂的表征 | 第40-43页 |
2.4.3 单体的表征 | 第43-44页 |
2.4.4 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表征 | 第44-46页 |
2.5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纳米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| 第47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47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47-48页 |
3.2.1 实验试剂 | 第47-48页 |
3.2.2 实验器材 | 第48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48-50页 |
3.3.1 纳米胶束的制备 | 第48-49页 |
3.3.2 纳米胶束的表征 | 第49-50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5页 |
3.4.1 纳米胶束的表征 | 第50-55页 |
3.5 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纳米胶束的细胞生物学评价 | 第57-83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57-58页 |
4.2.1 实验试剂 | 第57-58页 |
4.2.2 实验器材 | 第58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58-62页 |
4.3.1 细胞培养 | 第58页 |
4.3.2 细胞毒性 | 第58-59页 |
4.3.3 细胞摄取 | 第59-60页 |
4.3.4 细胞摄取途径研究 | 第60页 |
4.3.5 亚细胞分布 | 第60-61页 |
4.3.6 细胞凋亡 | 第61-62页 |
4.3.7 细胞周期 | 第62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62-82页 |
4.4.1 细胞毒性 | 第62-64页 |
4.4.2 细胞摄取 | 第64-70页 |
4.4.3 细胞摄取途径研究 | 第70-72页 |
4.4.4 亚细胞分布 | 第72-77页 |
4.4.5 细胞凋亡 | 第77-81页 |
4.4.6 细胞周期 | 第81-82页 |
4.5 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1页 |
导师和作者简介 | 第91-92页 |
附件 | 第92-93页 |